誤判,誤判,誤判!

接連的誤判,使得皇太極撞進了郭大靖所設的陷阱。

當然,他也有他的苦衷,有他的驕傲,有他的理想,有他的計劃,必須要如此做才行。

郭大靖換位思考,也認為他多半會皇太極採取相同的行動。繞道入關,本身就是冒險,一路順遂,到最後還能慫了?

皇太極最大的誤判,就是不知道在郭大靖的引導下,東江軍已經為這一次的決戰準備了很長的時間。

不僅僅打造了很多船隻,還租用了數艘大型海船;儘管重型火炮沒有攜帶,卻有火箭作為彌補。

所以,他想不到東江軍能夠迅速跨海投放兩萬多人馬,想不到除了火炮,東江軍還有秘密武器沒有使用,他還以為是倉促行動。

事到如今,建虜已經沒有了翻盤的機會。即便皇太極突然醒悟,也來不及了。

對於遵化城,皇太極是派了人馬監視的,但人數不多,在南、東兩個城門各安排了一千騎兵。

“敵人既然敢出城,那就猛烈攻擊,或可趁機奪城。”代善開口說道:“可讓薩哈廉統兩千騎前往。”

代善也是夠悲催的,在朝鮮就被郭大靖幹掉了兩個兒子。嶽託、碩託可是能征慣戰之輩,他們的陣亡,使兩紅旗的影響力大不如前。

隨後,在旅順堡保衛戰中,他的四子瓦克達又被打成了殘廢。現在,只剩下了薩哈廉還能蹦達,其餘的兒子年紀尚幼,挑不起大梁。

而在後金的高層中,比較識大體的還數代善,心繫後金的發展和壯大。正因為如此,才在汗位之爭中退居其次,推舉他認為能力出眾的皇太極。

對於代善的主動請纓,皇太極面露讚賞之色,微笑頜首,說道:“甚好,薩哈廉足堪此重任。”

薩哈廉領命而去,率兩千騎兵前往南門。

戰鬥依然激烈,皇太極毫不猶豫地再次催兵進攻,這回換上了鑲黃旗的擺牙喇,準備一擊而勝。

在建虜的視線中,守軍縱深兩裡多的防禦陣地,現在只剩下了不足三百米,再加把勁兒,就能達成突破。

勝利在望,皇太極自然希望一舉成功。

他似乎看到了通路被開啟,滿載糧草物資的車輛、一眼望不到邊的人口牲畜,透過遵化,安然出關。

此次繞道入關的成功,可謂是意義重大。不僅能夠渡過大饑荒,還能提高他的聲望,向著稱帝邁出關鍵的一大步。

而且,豐厚的劫掠所得,會使那些還處於觀望的蒙古諸部拋掉最後的猶豫,在下一次行動中,不召而至,踴躍又熱情。

明國從外表看雖是龐然大物,可內部的虛弱卻徹底暴露出來。儘管東江軍戰力強悍,但僻處海外,還能次次跨海救援?

皇太極輕輕吐出了一口長氣,心情舒緩了不少,彷彿已經獲得勝利,戰場上的喧囂成了慶祝的歡呼。

南城門的戰鬥雖然展開,但卻並不激烈。出城作戰的東江軍並未前出太遠,甚至在城牆上的重火槍的射程之內。

前方是數十輛廂車,其中還夾雜著佛朗機炮車,後面是嚴整的火槍佇列,兩側則是圍繞著城牆的冰凍障礙。

薩哈廉趕到南門,才有些目瞪口呆。這不用說迅速襲攻取勝了,簡直就是與敵人再次展開弓箭對火槍的消耗。

城牆外錯落布放著各種各樣的障礙,差不多有兩百多米的長度。

東江軍以車炮為先,佛朗機炮和輕重火槍不斷開火,緩慢而堅定地推進到與障礙差不多平齊的戰線。

建虜用弓箭進行著還擊,但還是被兇狠而持續的火力,頂得步步後退。直到東江軍停止了前進,他們才穩住陣腳。

迂迴繞襲是肯定做不到的,與敵人正面拼火力,顯然還略遜一籌。薩哈廉只能等待時機,希望敵人能再向前來一些。

進攻面兒太窄,敵人的陣形又厚重,騎兵的優勢發揮不了,採取這樣的對策,薩哈廉也算是明智。

雙方的互相射擊逐漸停息,在安全距離內對峙著,顯得有些詭異。

而在官道的主戰場上,建虜的猛攻,又取得了進展,守軍只剩下百多米的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