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薊鎮穩固則京城無虞。

為了加固薊鎮的防禦能力,當年的隆慶帝特意把戚爺爺調到北方,負責薊鎮軍事,總兵府就設在三屯營。

戚繼光赴任之後,除了加厚長城城牆,還在薊門一線修築了三千多座空心敵臺(該空心敵臺既可駐守數十精兵,又可貯備糧食和軍火)。

另外,他又重修和擴建了三屯營城和鎮府,使三屯營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重鎮。

在戚爺爺鎮守薊鎮期間,長城以北的瓦剌、韃靼等部聞風宵遁,只有朵顏部不服氣,結果在青山口和喜峰口一帶連連慘敗。此後數十年,薊鎮晏然無事。

可如今的薊鎮,不僅城垣殘破失修,且在少糧欠餉的情況下,兵無戰意,兵員也是不足,甚至有缺額過半的。

以如此廢馳的邊防,就是數千建虜入寇,薊鎮人馬最多也只能是龜縮城內,難以主動出擊,與建虜展開廝殺。

可崇禎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思維可能還停留在戚爺爺駐防薊鎮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在他裁兵欠餉的操作下,薊鎮已是千瘡百孔,不堪一擊。

三屯營一個時辰被攻破,遵化被內應開啟城門,也以驚人的速度被建虜所攻佔。京畿地區的明軍,面對建虜毫無招架之力,任由建虜如入無人之境。

“若是京師有危,東江鎮定然會全力以赴,解君父之憂。”郭大靖很鄭重地向方正化做了保證,“不管是跨海勤王,還是直搗建虜老巢,都責無旁貸。”

方正化用力點了點頭,對郭大靖露出讚賞之色,說道:“雜家對郭將軍是欽佩並信任的。這幾年來,戰功之盛,未有超過郭將軍的。”

郭大靖又謙虛了幾句,與方正化談論了半晌,才送他離開。

方正化早晚會知道郭大靖率軍跨海勤王,但他得到的訊息,將是已經編造好的。

而在郭大靖的計劃中,方正化將是赴京通傳訊息的人選,使明軍在建虜退去後的佈署,更有利於東江軍的截擊。

當然,這些都是謀劃好的,在時間上要精準把握,早不得也晚不得。

如果明軍能夠如郭大靖所願,在薊州加強防禦,堵死建虜的另一條退路,郭大靖就有把握將建虜全部殲滅,使其匹馬難回。

但這個希望多半難以實現,郭大靖也只是聊盡人事罷了。

薊州還號稱險關、天塹呢,可建虜是怎麼潛越的?這有多種說法,可郭大靖卻有自己的猜測。

一座城池,除非是建在兩山之間,大路從城中而過,那才能被稱為一夫當關之道。

也就是說,要擋住敵人的進軍,通常是要出城列陣、倚城而守,封堵住敵人繞城而過的道路。

在郭大靖想來,當時有人對關寧軍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正中要害。

“若無大炮堅城,則畏戰如虎,有堅城可據,遂避敵不出,以至縱敵越關,凡此種種,皆因軍心怯爾。”

事實應該就是這樣,袁督師帶著人馬縮在薊州城,並不敢出城封鎖各處道路,更沒有大膽的偵察探悉,才給了建虜繞過薊州的機會。

如果說袁崇煥帶著關寧軍眼睜睜地看著建虜繞城而過,那顯然是冤枉他了。但他的軍事才能也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縮排城內防守,袁崇煥可以說是並不會什麼其它的招數。寧遠大捷如此,寧錦大捷依然是不動如山。

只是兩場依仗紅夷大炮和堅固城池的防禦作戰,就能被吹噓成名將,他袁崇煥也信以為真,你說可笑不可笑。

更可笑的是文官們推薦袁崇煥復出的理由,竟然是“不怕死,不貪財,曾經打過”。

就這,崇禎還真就信了,把“曾經打過”的袁崇煥召回,委以重任,言聽計從,直到“五年平遼”平到了京城,才如夢初醒,是自己草率了,看走眼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