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賞功罰罪,袁督師議和?(第2/3頁)
章節報錯
崇禎幹翻了魏忠賢,大力剷除閹黨。但並不是說他對宦官就不信任重用,而是更加信重自己身邊的太監。
象王承恩、曹化淳、高起潛、王德化、袁禮、方正化、楊朝進、盧志德等太監,都得到了重用。
而且,隨著崇禎對文官武將的愈發失望,重用宦官也就越來越多。
比如皇帝命大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位在二部尚書之上,併為他建置衙署,稱“戶工總理”。
後來,還“命太監楊顯名總理兩淮鹽課”,直接用宦官管理國家財政。
至於監軍太監,崇禎也是越派越多。象太監陳大全、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等皆為內中軍,分別派入曹文詔、左良玉、張應昌各營,行使監軍之責。
王承恩看過奏疏,考慮了一會兒,躬身道:“皇爺,既是建奴主動派使商洽買回首級,散佈風聲的便不會是毛文龍的東江鎮。”
崇禎微微頜首,說道:“朕也是這樣想的。只是,毛文龍對此事猶豫不定,頗有藐視朝廷之心。”
在崇禎看來,毛文龍就應該嚴辭以拒,乖乖地把人頭都解送到京師。這樣,能提振軍心民氣,也能突出皇帝的英明神武。
你想啊,崇禎的爺爺、老爹、哥哥,三任皇帝都沒有取得過如此大的戰果。可他做到了,豈不是說他最厲害,是能實現大明中興的明君。
見錢眼開,無視朝廷法令,崇禎只看到了毛文龍有意賣人頭換銀子,卻不去想正是他的苛薄,才是東江鎮要自謀出路的根本原因。
王承恩說道:“儘管如此,東江鎮畢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皇爺可告謝郊廟,略行賞齎也彰顯皇恩浩蕩、賞罰分明。”
崇禎臉色稍霽,微微頜首,說道:“王伴之言有理。賞功罰罪,正是明君馭臣之道。”
又沉吟了一下,崇禎說道:“既有首級,朝廷的賞功銀便如數發放,再褒賞毛文龍和東江眾將。另外,袁崇禎提議以關寧定額包含東江餉,可交內閣議處。”
袁崇煥此前便上疏改東江餉道,將原本由山東布政司發餉改為由寧遠發餉。
最近,袁崇煥又提出以關寧四百八十萬定額包括東江餉,名義上是為朝廷節約一筆開支。
朝廷已經斷絕東江糧餉,來彌補之前的虛冒。袁崇煥又接手了東江日後的糧餉供應,至於發不發,發多少,自然是完全由他控制。
四百八十萬哪,如此一大筆銀子。東江鎮那二三十萬兩,連人家的零頭都比不上。
就是如此懸殊的差別,崇禎還不給東江鎮糧餉,非要將以前所謂的虛冒全部扣除。他根本不考慮東江鎮軍民的死活,只是紅著眼睛盯著銀子,銀子。
該省的,不該省的;管你是賑災,還是士兵養家餬口的糧餉。崇禎都緇珠必較,雁過拔毛。
小賬算得精細,大事卻愚蠢短視。這就是崇禎,還自以為明君,要勵精圖治,中興大明呢!
“還有這個郭大靖,雖然是猛將,頗有戰功,卻深得毛文龍信重。”崇禎沉吟著,緩緩說道:“毛文龍保舉其為副將,暫不準奏,另給些賞賜。”
王承恩覺得皇爺剛說過要賞罰分明,這又不給郭大靖晉升,很是矛盾。
都說要恩威並施,才是為君之道。可崇禎對於臣子的苛薄寡恩,卻是司空見慣,而他卻不覺得。
“下旨給薊遼督師袁崇煥,若毛文龍與建奴走私自肥沒有實據,便解除海禁吧!”崇禎沉聲說道:“免得物議紛紛,說他為議和而壓制東江。”
王承恩躬身領旨,退了下去。
崇禎從御椅中站起,揹著手在殿內踱步,盤算著再苦再難也要支援他篤信並重用的袁督師。
五年平遼,每年四五百萬銀子,想到朝廷財政的窘迫,崇禎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
袁卿啊,你可一定別辜負朕的期許,朕的支援,要在五年內平定遼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