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他們的存糧,如果不好運輸,便由官府登記入冊,到了新村屯,官府會再發放下去。

金州衛城熱鬧起來,陳繼盛派來的政務官員在城內安置了家眷,便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接納新移民,安排村屯,分配安家物資等等,有過去年的工作經驗,這些政務官員已經能很熟練地完成諸多工作。

各個村屯都暫時駐守著少量軍隊,有他們的幫助,百姓也能很快得到安置。

這些軍隊除了幫助百姓安家,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春耕。

雖然買回了很多耕牛,但還是不夠使用。軍隊中有馬匹,有人力,是必須要出大力的。

春種一粒子,秋收萬顆糧。春耕、秋收是最忙碌的農時,誰都不敢耽誤。皇帝還知道勸農呢,只是這效果不好恭維。

有了去年的經驗,調整完善的政策,以及大半年培養出來的政務官員,郭大靖已經不插手政務,而專心於軍事。

這世界,離了誰都照常執行。郭大靖也沒把自己當成不可替代的,別人怎麼看,就不關他的事了。

小黑山、石河驛的防禦設施初建規模,他便率一千騎兵、一營步兵,攜帶著大量糧草物資,前出復州,趕至欒古關。

欒古關,又稱欒古驛,在復州衛城南六十五里,以近欒古山而名。

作為沿海墩臺堡架的防禦和警訊體系,欒古關監控區有三座烽火臺,即古城鋪臺、沙河鋪臺、欒古山臺。

與卑沙山城與南關的防禦設想相近,欒古關和小黑山、石河驛也形成了兩道防線,一為前哨,一為主陣地。

之前便對欒古關周邊進行過勘察,建立新的防禦體系的設想也都形成了計劃,現在只是按照就搬地實施罷了。

“欒古關和欒古山,各駐一標人馬,形成犄角呼應之勢。”郭大靖率領幾個軍官進入欒古關,登上城牆指點著進行佈置,“另一標駐於其後的路臺,以為後援。”

此營人馬由張攀率領,小黑山、石河驛防線則由劉興治率兵駐守,這是郭大靖的本部人馬,也是裝備最好,最得他信賴的部隊。

左協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共有一萬五千人,每營四千五百兵,另有五百炮兵。

承擔欒古關和小黑山兩道防線的任務後,左協的每營又補充了六百兵,全部火槍化,並配備了百餘門火炮。

為了以策萬全,郭大靖還從騎兵營調了一千飛騎,在欒古關擔任警戒和搜尋任務。

這樣的軍事佈署和調動,都是毛文龍同意,並大力支援的。比如新補充的六百兵,就不是新兵,而是從其他三協抽調的老兵。

好鋼用在刀刃上,郭大靖的左協頂在前面,金州的安全才更有保障,毛文龍睡覺也踏實。

“張兄,這裡是你坐鎮指揮,我說的是原來的計劃。”郭大靖轉頭看著張攀,微笑著說道:“具體的調整,還是由你作主。”

張攀笑了笑,說道:“待末將勘察過地形地勢再說,在此之前,便按制定的計劃佈署。”

郭大靖點了點頭,說道:“欒古關西面的沿海地帶,將來也要駐兵,形成呼應之勢,並視情況繼續向北推進。過了沙河,可就是復州衛城了。”

欒古關西面的沿海,有中島、西中島和長生島,駐兵之後,建虜若來攻,不得不考慮側翼的威脅。

而向北過了沙河便是復州衛城,在春夏秋之季,又是欒古關的一道天然屏障,建虜不敢輕易逾越。

張攀對於周邊的佈置有了更深的瞭解,至少知道建虜在河流未封凍之前,不太可能發動進攻。

仔細看著欒古關的城池,以及城外的地形地勢,張攀也有信心抵擋住上萬,甚於更多建虜的進攻。

構築工事進行防禦,對於左協官兵來說,已經是駕輕就熟的工作。全火槍的裝備,也使他們對防守更有信心。

傷亡超過五六千,這差不多就是建虜所能承受的底線。

如果是戰略決戰,自然另當別論。只是一座小小的城堡,建虜肯定不捨得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欒古關比旅順堡還要小一些,兩千左右的人馬駐守就可以。憑藉工事和火槍火炮,抵擋兩三倍的建虜,相當地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