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內地的明軍也不是死人。就算戰力差勁,可勝在人多。東江軍阻擋住建虜,又能給朝廷調動人馬、整頓軍隊提供時間。

蟻多啃死象。還就不信了,大明能夠調動的軍隊加起來,還吃不掉幾萬孤軍入境的建虜?

“建虜若入京畿,不會逗留太長時間,亦不可能與我軍死戰,繞道退出邊牆是肯定的。”

毛文龍頭也沒抬,邊看檔案,邊緩緩說道:“但建虜想把搶到的人口、物資安然帶回,那肯定是不成了。”

郭大靖也知道襲佔遵化、三屯營,也不是完全切斷了建虜的退路。他們還是能夠繞道,從其它長城關口撤離。

但正如毛文龍所說,遵化等地被襲佔,且建虜猛攻不破,必將震駭其心理。

為免全軍覆沒之危,拋棄大量物資,放棄所掠百姓,儘快退出邊牆,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其實,這也達到了此次出兵“勤王”的目的。不是去保衛京師,保護皇帝,而是破壞建虜的戰略計劃,使其難以透過劫掠渡過大災荒這個難關。

說白了,郭大靖的計劃不是急功近利,而是長遠所圖。建虜不能渡過難關,在與東江鎮的相持中,就落了下風。

此消彼漲,建虜若得到人口和物資的補充,東江鎮便依然會處於勢弱的一方,與其對耗的難度加大,只能繼續苦苦支撐。

如果東江鎮能得到朝廷的支援,與建虜相持對耗都不是什麼問題。

可事實恰恰相反,現在東江鎮只能憑自己的力量,削弱建虜,慢慢地增長實力,才能最終壓倒敵人。

也正因為如此,郭大靖的計劃才讓毛文龍覺得不錯,覺得很好。不是說具體的執行過程,而是戰略的出發點,是正確的。

而且,作戰計劃中還列出了需要多少物資,需要多少船隻,出動多少人馬,能持續作戰多長時間等資料。

儘管這都是估算,但卻能看出,郭大靖是花了心思的,不是憑空想象,紙上作業。

“末將覺得,如果隱藏旗號,或者冒充別的軍鎮,應該會更好。”郭大靖突然又想到了個主意,給自己的計劃進行了下完善,“趁建虜驕狂,正可狠狠地重創他們。”

毛文龍笑了,抬起頭看著郭大靖,調侃道:“怎麼,東江鎮很令建虜畏懼,會讓他們提高警惕,小心行事嗎?”

郭大靖並不覺得可笑,說道:“難道咱們東江鎮不是屢挫建虜,令其損失折將嗎?”

看著郭大靖很篤定的神情,毛文龍用力點了點頭,胸中豪氣頓生,大聲道:“沒錯,東江鎮令建虜發抖,聞名而喪膽。”

老大,這有點吹過了,咱可別學袁崇煥,吹牛也是要掉腦袋的。

郭大靖又吐槽了袁督師一句,才開口說道:“今冬建虜前來攻打金州,便讓他們知道東江軍的防禦反擊不僅穩如泰山,更犀利不可阻擋。”

“本帥是一定要見識的。”毛文龍稍微穩定了下情緒,把作戰計劃放到桌上,輕輕拍著,說道:“如果明年建虜鬧大饑荒,繞道入關劫掠應該是勢在必行。”

這也是建虜的困境,能搶掠的地方太少。

朝鮮地瘠民窮,得不到多少物資;察哈爾部已經西遷至宣大邊外,且虎墩兔跑得飛快,就是再去討伐,估計也得不到多少東西。

降附的蒙古諸部不僅不能搶,還需要建虜接濟拉攏。就只剩下大明,既有人口,又有物資錢財了。

所以,如果鬧饑荒,建虜十有八九會發動。天啟七年,鬧過一次,透過攻打朝鮮撐了過去。崇禎元年,攻打察哈爾部故地,又緩了一口氣。

這樣分析下來,建虜繞道入關、兵行險著,便不算太過意外。何況,這是老奴活著的時候便有的設想,現下條件已經具備。

郭大靖附和道:“今年,建虜統治區的收成不好,明年再歉收的話,大饑荒就是肯定要爆發的。”

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等不到秋收,就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或者更早,大饑荒就會爆發。”

郭大靖想了想,也明白了毛文龍的判斷。建虜冬季前來攻打金州,消除威脅是一方面,搶掠則是另一個目的。

只要擊退建虜,使其無法達到目的,發動作戰所消耗的糧草物資,肯定會加快大饑荒的到來。

“我軍遠途奔襲,最重要的便是糧草彈藥。”毛文龍的手指輕輕叩擊著桌案,說道:“兩三萬人馬,如果隨軍攜帶,需要多少騾馬,又需要多少伕子?”

伸手在計劃書上點了點,毛文龍讚賞道:“大靖,你的設想很好,提前在行軍途中的城鎮屯糧。但是,這需要的資金可不是小數。”

郭大靖笑著說道:“大帥放心,資金末將自有辦法。明日見過林天佑、小林浩一和謝德拉,便能見分曉。”

“實在是辛苦你了。”毛文龍感慨道:“毀家紓難之高義,足以令所有人汗顏,包括本帥。”

“大帥過獎了。”郭大靖說道:“人生在世屈指算,難活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間,睡覺只需三尺寬。縱有家財千萬貫,一日也不過三餐;錢財身外之物,再多亦是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