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恤民苦枉為帝(第3/3頁)
章節報錯
王承恩躬身道:“皇爺說得不差,方正化確實是這麼說的。他還說,東江鎮在全力備戰,今冬建虜會來攻打。”
崇禎沉吟了一下,說道:“可袁崇煥的奏疏上說,建虜打造大量的器械,有攻打錦州、大淩河等城,甚至是寧遠的跡象。”
停頓了一步,他又接著說道:“錦州、大淩河等城還未修築完成,若建虜來攻,就只能撤回寧遠堅守。”
看崇禎皺起了眉頭,王承恩自知其意,說道:“如果東江鎮能發動牽制,爭取數月時間,錦州等城便能修好。”
崇禎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說道:“毛文龍上奏說建虜將發起進攻,請求恢復糧餉,並索要物資器械,難道是藉機要挾?若朝廷不允,便不出動牽制?”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說道:“既然金州大豐收,東江鎮便無缺糧之虞。只給他們些物資器械,奴婢以為也無妨。”
“既不缺糧,卻又要朝廷恢復糧餉,真是貪得無厭。”崇禎甚是不悅地說道:“毛文龍虛報糜餉,朝廷未治罪,他還屢次上疏狡辯。”
王承恩勉強笑了笑,卻不好接這話。他也知道皇爺是在發洩情緒,總歸是已經有了決定。
果然,崇禎說完之後,似乎好受了一些,思索了半晌,說道:“著登萊道王廷試給東江鎮送些作戰物資和盔甲器械,再告訴方正化,若建虜進攻遼西,務必督促毛文龍出兵牽制。”
王承恩躬身領旨,又提醒道:“那金州的土豆呢,是否運來些,先種著試試?”
崇禎點了點頭,說道:“試試也無妨。”
茶水喝完,崇禎沒有馬上繼續處理奏疏,而是微皺眉頭,思考起遼西築城所需的銀兩物資,該從哪裡多徵些,又該從哪裡節省些呢?
遼餉三次加派,合計加徵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其中扣除北直隸和地方其他用途,尚餘三百萬兩不到。而山海關一地,即年需支銀四百萬兩。
再加上關外諸城的駐軍花費,遼東戰事使得朝廷財政的負擔極重。
而那些贊成和支援關寧錦防線的官員,要麼是不太懂經濟,要麼就是別有用心,想從中撈一筆。
當然,也不是沒有明白人看透其中的嚴重弊端,並做出了悲觀的預判。
比如戶部尚書畢自嚴,便說過:“即令東奴戀棧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
這話說得很明白,就是建虜老老實實地呆在遼東,不發動進攻。維持遼西的城池和十數萬駐軍,也將拖垮大明的財政。
沒錯,不是泱泱大明拖垮建虜,而是耗不過建虜。雖然並不是十分準確,但也有幾分道理。
畢自嚴是在萬曆年間說這話的,當時他是特設戶部侍郎,兼右僉都御使,出督遼餉。
當時,支撐遼東明軍的糧餉,是從登、萊海運到娘娘宮登陸,然後陸運到廣寧等地。
其中光是運費,每一石軍糧便費一金。因此,他對明末財政難以長期支撐遼東戰事的感觸最深。
大明地大物博,人口億兆,卻耗不過只有一隅之地、生產方式落後的建虜,著實令人感到難以置信。
其實,不是大明與建虜拼不起消耗,而是這有一個前提的。
如果敵我雙方都靜止,那大明只憑體量和封鎖就能拖死建虜。
可要是老讓建虜能夠搶劫得逞,比如廣寧戰敗,以及寧遠大捷,都讓建虜收穫頗豐,增加了對耗的資本,那就兩說了。
而且,錦州、大淩河、寧遠等地的駐軍,就是幹吃飯,沒有屯田自給的能力。這一點也很關鍵,也是和東江鎮最大的區別。
也就是說,關寧錦防線只是向外延伸的一個個城池據點,並不具備把建虜擋住的能力。
建虜可以從錦州城繞過,或是從大淩河城繞過,直接打到寧遠城下。而守軍只會龜縮城中,不敢出城與建虜作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