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佈置,既堵住建虜退路,又切斷其糧道,可謂一舉兩得。

建虜是騎兵,走山路自然是舍長就短。而東江軍多步兵,恰恰受到的限制較少。

依靠地形地勢的有利,東江軍才能與建虜周旋。就象此番要合擊碩託所部,還是認為在白馬山城及周邊的山林,能極大地揚長避短。

“命令尚可喜、俞亮泰、仇震泰率部兩千,前往龍骨山城增援。”毛文龍沉聲對傳令兵吩咐道:“待建虜退回,予以阻擊,各部合擊,予以痛殲。”

廣鹿島遊擊尚可喜,大小長山守備俞亮泰,石城島守備仇震泰,這都是參加過龍川、義州作戰的,部隊損失不小,所部加在一起,也只有這兩千餘人。

所以,毛文龍也有照顧的意思。而在白馬山城下與建虜的激戰,則由他所率領的毛永詩、毛承祿等新銳承擔。

毛文龍佈署已定,便令部隊加速前進,直奔白馬山城。

史載:“東江遼兵最耐苦,持炒一升,可支十餘日;晝伏夜行,臥草餐霜,皆一班可用之士……”

只有經歷過建虜殘暴統治,甚至是家破人亡的遼人,拼死從建虜統治區逃出,為此而冒著被殺死、凍餓而死的危險。

這些遼人沒有武器,有木棍,用毒藥,也要向建虜討還血債,為親人報仇雪恨。

而無論是氣候環境,對地形地勢的熟悉,以及對建虜的刻骨仇恨,東江鎮如果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援,將是一支令建虜膽寒的勁敵。

可惜,僻處海島的東江鎮,六年只拿了關寧軍半年的餉銀,連吃飽肚子都成了奢望。

最終,在明廷和建虜的內外夾擊下,崩散離析,湮滅於歷史長河之中。

而袁督師的所謂“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招募的也多是遼人。

但這些遼人是建虜叛明後,未經歷建虜統治便逃出來的,與東江鎮的“剃頭遼人”又有不同。

因為這些遼人沒有那種苦痛和仇恨,對於建虜的畏怯心理更大一些。指望他們守城還將就,真刀真槍的野戰,有未戰先怯的心理,逃跑的機率卻是更大。

東江軍大舉出動,毛文龍親自統率,對於碩託所率的建虜,卻是懵然不知,還在向著龍骨山城進發,要報嶽託被殺之仇。

而更出乎碩託等人意料的,恐怕是郭大靖這個殺人兇手,就混在隊伍中,離得他們很近。

龍骨山城,逐漸出現在了眾人的視線之中。但卻與以往不同,遠遠地望去,便能看得出來。

碩託眯了下眼睛,龍骨山城象是披著透明閃亮的盔甲,反射著陽光。

尼馬禪也瞪大了眼睛,沒想到幾日過去,龍骨山城竟變了個模樣。

“凝冰固城?!”碩託很快就作出了判斷,馬鞭在手中輕輕甩動,臉上陰晴不定。

顯然,龍骨山城的佈置令碩託感到些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