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火箭,京師耳目(第1/3頁)
章節報錯
不是閒著沒事兒,象毛文龍和陳繼盛那樣,為了拉攬而說媒,郭大靖是真的想讓趙青山能過上好日子。
在大連建房定居,原來的那些鄉親、鄰居卻在另一處村莊,不僅阿秀會適應一段時間,象趙青山等廣鹿島的工匠,也處在了相對陌生的環境。
一個大男人,在工坊勞作完畢,還要回家燒火取暖,生火做飯,想想就覺得累。
郭大靖坐在屋內,把將要投入研製的新武器的圖紙加以完善,又想到了另一個改善工坊的措施。
一邊幹著手頭的活兒,一邊進行研製升級,郭大靖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坊的生產效率。
火槍的威力提升,會讓東江軍的戰力上一個臺階。而火炮,號稱“戰爭之神”,起到的作用更大。紅夷大炮在旅順堡防禦戰的作用,便可見一斑。
而拋石機雖然簡單易造,可和紅夷大炮一樣,笨重卻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輕型的射程短,也有很大的侷限性。
而以火藥,或者其它推進劑為動力的火箭,以及製造起來並不複雜的臼炮,很自然就成了郭大靖的首選。
在明朝,火箭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抗倭名將戚爺爺就在軍中大量裝備火箭。箭長5尺以上,綁附火藥筒,能遠射300步,倭寇見之喪膽。
但在實用上,卻遠遠不夠。這或許是當時技術所限,或者是科技發展走了歪路。
象什麼“神火飛鴉”、“震天雷炮”、“火龍出水”,名字又酷炫又威武,但實際效果卻不敢恭維,甚至根本沒有應用於實戰。
要知道,火箭的結構比前膛火炮簡單得多,製造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困難。
原理嘛,可以參照“竄天猴”。甚至於,形制也可以象竄天猴,加上飛行的平衡杆。
在郭大靖的猜測中,火箭之所以沒有在明軍中普遍使用,最可能的原因恐怕是推進藥不夠科學精確,使火箭的射程達不到要求。
所以,他對將要製造的火箭做了一些改進。主要由彈筒(內裝推進藥)、爆炸或燃燒彈頭、尾翼這三部分組成,彈筒由鐵皮卷制。
最關鍵的推進火藥,郭大靖採用了白糖、硝石、硫磺按一定比例融成的混合物,這是後世業餘火箭愛好者常用的推進劑。
還有另外一種規格的火箭,是用速燃的黑火藥作推進劑,傳統的升級改進,這比硝糖火箭更容易製造,但在射程上稍有欠缺。
除了火箭,郭大靖還計劃著製造臼炮,也就是古代的迫擊炮,後世的油桶炮。
當然,是很粗重的桶或缸,結構極為簡單,製造也極為容易,就是一個短粗的炮身固定在厚木板做成的底座上。
因為臼炮的炮管厚度遠超其他火炮,可以裝填大量的發射藥以提高射程。
因為簡單和輕,臼炮也完全能夠算得上是一種“輕便”的火炮,同時也是一種“便宜”的武器。
限於目前東江鎮的財力和資源,郭大靖不得不考慮到技術水平的限制,以及成本的低廉。
火箭應該是可以馬上開始進行研製的武器,臼炮,或者就稱為迫擊炮,則要等待林家與倭商的貿易結果。
硫磺、銅料是郭大靖迫切需要的原材料,是否能夠採購到足夠數量且相對便宜的,關係到軍隊的彈藥是否充足,新武器的製造能否順利進行。
資源哪,可惜朝廷基本上都給了遼西,對東江鎮的防範和打壓,竟是如此不近人情。
郭大靖很無奈,但卻並不灰心喪氣,依然在全力為明年的大轉折做著準備。
其實,他未嘗不知野戰炮才是未來戰場的主力,三五百斤,一匹馬就能拉著跑的那種。
但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太過領先是瘋子。在東江軍還不具備與建虜野戰並獲勝之前,只能是倚堅防禦,或是結陣防守。
親兵進來稟告,工坊派人來詢問郭大靖是在工坊用餐,還是回去。
郭大靖並沒有太過猶豫,便決定在工坊吃頓食堂的飯,下午再召集相關的工匠,把火箭研製的工作交代下去。
趙青山之所以對建立家庭不太上心,一方面是喪親的傷痛還未平復,另一方面則是工坊有食堂。
對於軍器工坊的重視,使郭大靖捨得投入,基本上與軍營中的伙食相差不大。供應最多的自然是魚肉等海產品,偶爾還會有普通老百姓吃不上的鴨蛋鵝蛋。
自然,在食堂吃的話,就領不到該發的錢糧。有些拖家帶口的工匠,為了節省,也只好回家吃粗飯。
一個人的話,確實不用考慮太多,吃光喝光也不用積攢。
郭大靖一邊吃著飯菜,一邊和趙青山等人閒聊。
雜糧飯,海帶和小蝦煮的湯,還有切好的小鹹菜。不豐盛,但管飽,從營養角度上也說得過去。
而且,這樣的伙食,在老百姓眼裡,已經是難得的美味。
“發行軍票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吧?”郭大靖隨手掏出幾張,放到桌上,說道:“郭某的軍餉,已經拿到手了。”
趙青山連連點頭,說道:“大家都聽說了,可還沒拿到。我覺得吧,只要能買糧買東西,都是一樣的。”
郭大靖笑了笑,說道:“不光是糧食,其他商貨,也一樣能用軍票購買,和銀子是一樣的,花起來還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