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巧趕忙垂下頭,稟報道:“小姐,來了好多人,還抬著桌椅和箱籠。為首的是李夫人,李維鸞大人的夫人。”

郭大靖乾咳一聲,站起身,對藤野英說道:“是來為後天的親事作準備的,你去好生迎客吧!”

住在旅順堡內的只有李維鸞、尚可義等軍官的眷屬,知道郭大靖成親,便讓家中女眷趕來幫忙。

郭大靖承這份情,日後定有回報。他也沒特別通知,連劉興祚和劉奇士都不知道。他們正在金州衛城暫時駐紮訓練,與卑沙城呼應。

成親之後,派人送去兩壇喜酒也就是了。本就不是大操大辦,通知一個,其他人也就知道了,不來不好,要來路不算近,耽擱軍務。

除了阿巧,藤野英還帶了幾個女醫護員,幫著她忙活忙活,也不是太過繁瑣勞累,還不顯得人少冷清。

趁著沒人,郭大靖在屋內又放了些東西,比如綢緞布匹之類的,才出了宅院,又去忙公務了。

大半個金州,從上到下,都在緊張的忙碌。不管是對高層,還是底層的軍民百姓,都在熟悉著工作。

新作物的種植,新的分配製,以及將要發到手中的軍票,老百姓都是陌生的,但又都是興奮和喜悅的,並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

“俺要穀子、白菜、蘿蔔、茄子種子……”

“俺要苘麻、蘿蔔、豆角、芝麻種子……”

“俺要倭瓜、白菜、菠菜、花生種子……”

村公所內,人聲嘈雜,一個個百姓領到種子,興高采烈地離去。

官家強制種植的土豆、黑麥、玉米已經基本完成,剩下的土地,以及自己墾荒的邊邊角角、院落地頭、坡地窪地,便是自己作主,想種啥都行了。

至於苜蓿、豆子等相關養馬的草料,則在軍屯的田地中種植,與老百姓的關係不大。

從山東採購,還有林家幫著蒐集,各種作物蔬菜的種子品類很齊全,但一家只限領四種。

第一年主要是安定保險,老百姓主要是盯著吃,基本上都選糧食蔬菜,還是比較熟悉,種下去有把握的。

苘麻適合東北種植,也能編繩織衣,但纖維不如苧麻,麻布的品質自然也差不了不少。但對要求不高的百姓來說,作夏衣來穿,還是不錯的。

沈大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馬上就在院裡忙活起來。地方不算大,但老百姓不捨得浪費土地,哪怕只有炕頭大小,也都要利用上。

“這點小活兒不用你幹。”妻子擦著手走出來,搶過沈大龍手中的小鋤。

沈大龍嘿嘿笑著,把種子遞給妻子,說道:“這是豆角和菠菜,在院子裡種一些,吃起來方便。下午俺去地裡,把倭瓜和蘿蔔種上。”

妻子笑著應承,熟練地刨坑播種。

沈大龍閒不住,邁著假腿,篤篤篤地走在院子裡,拿了些樹枝木頭,把院子的籬笆牆全部弄好。

“在村公所,聽說要給退役軍人和家屬更多的優待政策。”沈大龍一邊幹著活兒,一邊和妻子說著話,“至少,吃飽肚子是沒問題的。”

妻子說道:“那趕情是好。要是風調雨順的話,秋收之後,咱們應該也不愁吃喝。”

退役軍人和軍屬的田地是免賦稅的,今年暫時定在每人五畝,明年可能還會增加,收多少全歸自己。

按照土豆和黑麥的產量,沈大龍家有二十畝地的收成,確實足夠一家人嚼裹了。

“要是真象別人說的那麼高產量,那肯定是吃不了的吃。”沈大龍還有些疑慮,說得並不是那麼確定。

妻子倒是更有信心,笑著說道:“是真的,俺聽趙家嫂子講了,在鹿島收土豆的時候,她親眼看到的,每畝收了三千多斤呢!”

“三千多斤?”沈大龍撓了撓頭,感覺自家準備挖的窖子有點小了,得挖得挺大,才能裝下那麼多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