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半軍餉,發行軍票(第3/3頁)
章節報錯
郭大靖繼續解釋道:“末將覺得欠債經營也比無錢硬撐要好,把兌換期定為半年或一年,咱們就能鬆口氣。到期後,依然是每月發行,每月兌換,債背個十年八年也無妨。”
“這個——好象可行。”毛文龍眼睛亮了起來,揹債又沒利息,緩衝個半年一年,還積攢不出要兌換的銀子?
陳繼盛也聽明白了,寅吃卯糧嘛!
主要是爭取到半年或一年的緩衝,然後就是還了借,借了還,始終是負債,但卻是無息債務,十年八年,甚至幾十年,也還是那麼多。
“這個辦法好。”陳繼盛用力點頭,率先表示贊同,說道:“關鍵是糧食充足一些,軍票發行出去,便能回收不少。再加上別的花銷,到期兌換,也就沒那麼多了。”
“糧食也能限量購買,每家有多少人口,夠吃就行,不能屯積。”郭大靖說道:“我去和林家商談,把所有商貨都包了,改成官營零售。”
毛文龍頜首道:“如此,又能回收軍票,又能有薄利可賺。好,就這麼辦了。咱們召集人手,好好商議一下,把章程定下來。”
軍票雖然是紙,可作為信用貨幣,只要能買到東西,到期能兌換,就不怕信用破產,變成廢紙。
按照郭大靖的後世思維,軍票是內部流通的貨幣,金銀則相當於外匯,可以從外購買所需物資。
反正是僻處海外,與內地阻隔嚴重,東江軍民要用到金銀的時候也很少。
三人簡單地商量了一番,決定先在四個月的時間裡分期發行二十萬兩的軍票,一年後可以兌換。
按照朝廷發放的軍餉,東江鎮一年能拿到三十萬兩,每月兩萬五千。一年後,首期兌換最多也就是五萬兩,這還沒算上一年內收回的數量。
說白了,一年後每個月只要有五萬現銀,就能夠把這個借了還、再借再還的迴圈模式維持下去。
“本帥會向朝廷不斷上疏,爭取到與關寧軍相同的待遇。”毛文龍雖然心情暢快起來,但對發放半餉、厚此薄彼依然耿耿於懷。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恐怕朝廷和皇帝卻不吃這一套,只會嫌你煩,越發地厭棄。
郭大靖是這樣想,可又覺得光吃啞巴虧也不是個辦法。
“大帥,向朝廷訴苦爭取沒有問題。”郭大靖摸著下巴勸諫道:“可這措辭還是要委婉、客氣一些,免得被文官攻訐目無萬歲,出口不遜。”
毛文龍點了點頭,也不知道只是隨意表態,還是真的聽進去了。
話說到就行了,郭大靖不想教毛文龍怎麼做。見沒有別的事情,便起身告退。
沒有忙著成親的事情,郭大靖又去找了林天生,和他對好了說辭,也說了發行軍票的事情。
林天生思索良久,意識到這不僅僅是缺錢的問題,郭大靖也不是來向他借貸資金的。
“到了兌換的時候,根本用不了五萬銀子,我估算的話,三萬就足夠了。”林天生看著郭大靖,頗為自信地說道:“三弟能想出這招兒,真是奇才。可惜,你是將軍,沒有從商。”
郭大靖當然知道用不了五萬,但具體會有多少,他也不好估算。
“兄長既說三萬,那我的信心就更足了。”郭大靖笑著說道:“只是如此一來,在金州和皮島等地的零售業務,就要全部掌握在駐軍手裡了。”
林天生不在意地擺了擺手,說道:“林家也沒那麼多的精力和人手在東江鎮各地設立商鋪,只要採購的商貨不虧本,就沒有問題。”
加價是肯定的,但林家也不指望那點商貨賺錢,能合上進貨和運費,就算給郭大靖的義務支援了。
除了林家的採購,最近的就是山東,天津也可以。郭大靖認為把商貨全部掌握在官家手中也好,至少會為了人心穩定,而不會哄抬物價。
其實,商鋪能賺多少,並不是太過重要。主要是讓軍民手中的軍票有花出去的渠道,讓人們心中逐漸形成軍票與銀子沒啥兩樣兒的印象。
在初期,也就是今年,糧食和食鹽肯定是最大宗的消費品。秋收後,享受到優惠政策並勤勞肯幹的人家,應該會積存下餘糧,或者說是手中能有些餘錢。
象酒、肉、醬、醋等日常用品,以及鍬、鎬、鋤等生產工具,也將在年底或明年年初,有比較大的銷量。
從餬口到溫飽,從吃飽到吃好,總會有一個過程。商業也是如此,要促進東江軍民的消費,絕不是隻發行軍票就能解決的。
可為什麼要促進消費呢,原來軍戶模式的配給制不好嗎?
這就要歸咎到朝廷和崇禎皇帝了,不拖欠糧餉,不裁餉,關心下東江軍民的生存狀況,又哪裡會有這樣的事情?
往小裡說,發行軍票是解決欠餉裁餉;往大里講,卻是在逐漸擺脫朝廷的一個舉措。
首先是糧食的自給自足,這是收復金州的根本目標;其次則是在軍餉上藉助軍票的發行,形成內部的迴圈,減少對朝廷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