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兄弟離心,皇帝裁驛(第3/3頁)
章節報錯
至於東江鎮,糧餉已經恢復,斬獲人頭的賞功銀也會發放,毛文龍敘功三級,報上來晉升的將官也都批准,還各有賞賜,算是對得起他們了。
作為臣子,作為官兵,平叛滅寇本就是應盡之責,應該應分的事情。
是的,封建君主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按照民間俗話:給你是人情,不給是本分。挑揀、索要,都不是身為臣子能做的。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賞你、罰你,都得感恩戴德。就是殺了你,也不得有怨言。
而對於崇禎來說,臣子的忠誠是最重要的。抵禦建虜、扶危濟難的能臣干將,如果在忠誠上打了折扣,也不是他所需要的。
從這一出發點,毛文龍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哪怕是打了大勝仗,斬獲了前所未有的首級數量。
桀驁不馴、跋扈難制,這已經是崇禎給毛文龍下的結論。除非毛文龍肯接受文官監軍,象其他大明武將一樣,在文官面前低聲下氣,如同奴僕下人。
重文輕武,以文抑武,在明朝中後期,已經形成了病態的扭曲。
文官集團上有朝廷大學士,下有地方巡撫,勢力在全國滋生膨脹,武將的地位則是一落千丈。
別看有些武將品級高,但在品級低的文官面前都要低頭哈腰,曲意逢迎。
而武將浴血廝殺立下的戰功,在文官眼中只是匹夫之勇。不僅在精神上藐視武將,實際指揮中,文官也是頻頻掣肘、橫加指責。
可皇帝就對文官放心,對武將猜忌,特別是能節制一方的武將,就更讓他猜忌懷疑,唯恐其割據自雄,甚至興兵作亂。
內憂外患、國難當頭之際,需要是能臣猛將來扶危濟難,來拯救大明江山。崇禎卻是本末倒置,根本沒有一個皇帝的胸襟氣魄,一個君臨天下的自信。
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性格的缺陷正在逐漸體現。身為藩王還沒什麼,可作為皇帝,對於國家,對於子民,卻是禍患而非福。
正在向孤家寡人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而崇禎卻不自知,還為自己的“馭臣”之道而沾沾自喜。
崇禎高興了一陣子,可又犯起了愁。皇帝天天因為銀子而發愁,也真是沒幾個。
魏忠賢不是好人,甚至可以稱為大壞蛋。但他和歷史上的和坤一樣,能給皇帝摟錢,能讓皇帝安心享樂。
其實呢,魏忠賢也沒幹什麼好事,但東林黨人實在是太爛了,最後倒是把老魏給襯托出來了。
所謂:其實我沒有多優秀,做得好全靠同行襯托捧場。
後世把老魏吹成治世能臣,能力挽狂瀾。老魏死了大明就亡了,你說可笑不可笑。
缺錢就得想辦法,但崇禎只能想到“節流”,卻不會“開源”。
怎麼節流,就是拖欠軍餉,就是穿補丁衣服,再加上這要實施的裁撤驛站。
御案上擺著的奏疏是御史毛羽健和刑科給事中劉懋呈上的,一個說“驛遞一事,最為民害”,一個說“驛站用於公務的僅十分之二,用於私事的佔十分之八”。
總之,就是一個意思,裁撤驛站,節省開支。按照他們的計算,一年能省六十八萬兩銀子呢!
看到能節省銀子,崇禎的眼睛就亮了。闊以呀,能頂東江鎮一年的軍餉了。
當然,驛站的積弊自明中後期後,確實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令人痛恨。用兩個字來歸納,腐敗,主要就是“公車私用”。
比如官員以及親朋好友,無論公事還是私事,都可以拿著有關部門的免票,去享受驛站的服務(免費食宿、免費車馬),如此造成的開銷自然也是巨大的。
驛站有弊病,那就好好整頓,搞一刀切的裁撤,那肯定是操切,且不負責任的。
崇禎肯定想不到裁撤驛站會裁出個李自成,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會去想什麼基層就業、社會穩定,御筆一揮,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