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軍票(第1/3頁)
章節報錯
至於東江軍以前有沒有這個規定,郭大靖已經不想知道。現在制定實行,也不晚。
“陳副帥。”郭大靖有些遲疑,但還是開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您聽說過軍票嗎?”
提到軍票,很自然就會想起日本鬼子,想起他們用這種卑鄙無恥的手段掠奪佔領區的財富。
但軍票卻不是日本鬼子的專利,民國時期的軍閥,二戰時的盟軍、蘇聯,都發行過軍票。
軍票真正的定義是指由軍事機構發行並主要流通於軍隊中的小面額鈔票,或稱代金券,通常是在國家發生或參與戰爭時發行的。
既然缺銀子,能不能在東江鎮內部發行軍票,作為內部流通的貨幣。郭大靖以前就有這樣的想法,但他不是金融專業,考慮得也不是很周細。
光復金州後,最迫切的任務便是大量採購武器裝備和糧草物資。同時,擴軍備戰也是確保金州安全,並在明年進行大反擊的重要條件。
朝廷即使恢復糧餉,也是按照額兵三萬六千來發放,甚至按兩萬八千也有可能。
也就是說,指望朝廷拿出糧餉來讓東江鎮擴充軍隊,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是自己想辦法。
以田地和收成代替餉糧,已經實施,但不太好計算。而且,也不夠直觀,沒有拿著白花花的銀子那麼興奮激動。
其實,東江鎮的官兵們拿到餉銀也真沒太多的地方能去消費。坐船去山東瀟灑,你當是現代呢,交通工具既方便又快捷。
而軍票呢,除了和銀子在外觀上不一樣,在東江鎮內部的話,也同樣能夠花用,與銀子的實際用處就相差不大。
“……使用軍票還能防止銀子外流,肉爛在鍋裡,怎麼流通都在咱們東江鎮的內部……”
“剛發行的時候,肯定會有人不相信,印得花花綠綠的紙能當銀子用?人們更願意拿到銀子,那咱們可以定個期限,比如一年後,就能拿軍票如數兌換銀子。”
“如果拿到軍票的官民還是不放心,估計會盡快換成其它實物,比如糧食、布匹等等。這也挺好,一樣等於咱們收回了銀子,付出了實物……”
“老百姓以物易物挺麻煩,使用軍票的話,比銀子更方便,咱們從山東採購商品,也能賣給老百姓,回收軍票,還促進商貿的發展……”
“外來的商人,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持有軍票,印一些大額的專給他們,一年給些利息,如數兌換金銀……”
不管是軍人,還是百姓,手裡有了軍票,或者說是代金券,總能促進消費。之前是發糧,現在改成發軍票,你自己決定買什麼,更加自由。
表面上看起來是一樣的,其實卻等於扣除了銀子,並且少發了糧食。畢竟有糧食夠吃,卻需要棉布或其它生活用品的人。
而且,東江鎮把住了從外採購的渠道,還能從中賺取些差價。當然,暴利是不允許,也不可能的。在加價幅度上,要有一個嚴格的規定。
水師的船隻閒著也是閒著,有效利用起來,在運費上就省了一大筆,只賺不虧。
郭大靖終於講述完,最後也不是很確定地說道:“這只是末將的想法,如何完善,利弊權衡,何時實施,還是要毛帥、陳副帥決定。”
陳繼盛聽得很入神,時而微笑,時而喜悅,時而皺眉,對這新事物還有個消化的過程。
李維鸞也是表情變化,但眼睛亮了起來,顯然是頗感興趣,並認為是個可以好好考慮的建議。
關鍵是發行軍票的話,在某些程度上,意味著軍戶制度的放鬆,意味著不能隨意地扣發軍餉。
就象毛文龍之前所計劃的,朝廷恢復糧餉後,只發糧,不發餉,把餉銀用來購買火槍。
可有軍票的話,你就得發。雖然不是現銀,可到期兌換,不一樣要拿出銀子?只不過是拖了一年半載,等於是揹負著債務,早晚要還。
“頭緒很多很複雜,需要從長計議啊!”陳繼盛沒有馬上決定,但對郭大靖的奇思妙想還是給予了肯定,“這個建議非常好,是立足長遠,利在東江的好辦法。”
郭大靖也只是說出來,並沒奢望能馬上實施。
軍戶制自有它的好處,但對於調動軍民的積極性,還是有著負面影響。在他的思維中,白扣白徵用,這樣不好。
就象他要用田地代軍餉,並對軍民耕種給予優惠政策一樣,調動起積極性和熱情,是最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