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春天升溫遲,秋冬還降溫得早呢!這就意味著作物的生長期會大大縮短,歉收絕收也就不奇怪了。

郭大靖對土豆和黑麥比較有信心,畢竟是耐寒早熟的品種。

可玉米,他就不知道會有多大的收穫了。但最差也會比種植傳統作物強,哪怕是秸杆,也能作為牲畜的飼料不是。

大量種植的還有粟,也就是小米,以及高粱。粟既耐寒,又耐乾旱貧瘠,黃土高坡的主要糧食作物;高粱抗旱、耐澇、耐鹽鹼、耐瘠薄,東北高粱很有名。

除此以外,便是大白菜和蘿蔔。大白菜只需要兩個多月就成熟,能在冬季收穫,耐儲存;蘿蔔呢,一年四季都可種植,秋種冬收也能做到。

至於大豆,不知道能收多少,主要是給戰馬提供精料,種植面積不大。還有苜蓿,人既能吃,還是牲畜的料草。

今年的總體種植規劃已經制定出來,可不僅僅是金州,還包括諸島,有種植條件的都納入到新作物推廣之中。

包括毛文龍和陳繼盛在內的東江軍將領,還沒人知道郭大靖派吳九成在山東買了一千多畝地,種玉米和土豆。

一千多畝地只是嘗試,郭大靖還將繼續在山東進行投入,使其成為東江鎮的一個後勤基地。

同時,郭大靖也有在國內推廣新作物的意圖。人微言輕,也只能透過實際的效果讓百姓們看到好處,再接受新作物。

在大災害肆虐,朝廷加賦增稅不恤百姓的情況下,亂民蜂起是肯定的事情,這是郭大靖力所不及的事情。

但新作物如果能逐漸推廣,不說能渡過災害期,至少能多活些大明百姓。

只不過,手中的土豆種子數量有限,郭大靖也只能先緊著東江鎮種植,熬過最難的這兩年。

別人看著東江鎮的氣象不錯,又打了大勝仗,又收復了金州,朝廷又將恢復糧餉。

可郭大靖卻知道,袁督師被重新啟用,卻是東江鎮進入最困難時期的開始。也就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冬天。

關鍵是郭大靖並不想以熬過困難時期為滿足,他還要使東江鎮的整體戰力得到提升,兵力得到擴棄,才能在明金戰略轉折的節點上,扭轉乾坤。

內憂外患,用來形容現在的東江鎮,並不為過。

朝廷皇帝不待見,還有一個上任就磨刀霍霍的袁督師,又要與虎視眈眈的建虜作戰。難,真的難啊!

“末將還委託林家多蒐集農作物和蔬菜的種子,先小面積試驗性種植。”郭大靖繼續向陳繼盛做著彙報,“總會有那麼一兩種適合遼東種植吧?”

郭大靖最看好的是南瓜和地瓜,都是產量高、易成活,可代糧的農作物。

南瓜,東北又叫窩瓜,產量大、易成活、營養豐富,荒年可以代糧,故又稱“飯瓜”“米瓜”。

地瓜呢,雖然南方種植更多,但徐光啟在天津也移種成功。況且,郭大靖在後世可是聽說過瓦房店地瓜的名頭。

至於辣椒和

雖然說遼東在十數年內將會非常寒冷,但也有春夏秋,農業種植有困難,但卻不是完全不行。

小冰河期是全球性的,朝鮮、倭國也很冷,更北方的漠北蒙古和俄國,以及一些北歐國家更冷。

可人家也沒亡國滅種,說明災害不是毀滅性的,是有辦法減輕危害並苦熬過去的。

如果不是覺得難度太大,郭大靖都想託林家去西藏,把青稞給搞來種上。

為什麼想得這麼多,這麼長遠。

因為遼東將是郭大靖賴以建功立業的基地,一個金州只是小目標。大好河山,沃野千里,豈能淪於腥羶?

開發東北,建設東北,已經是郭大靖的宏偉理想,並邁開了堅定的步伐。

至於人口,遍地流民的內地,只要給口吃的,還不是招之即來,想要多少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