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崇禎的思維(第3/3頁)
章節報錯
京師,皇宮。
各地軍隊斷絕糧餉,將領們上疏哀告求訴,對於崇禎來說,根本沒放在心上。
登基數月,將不可一視的九千歲打翻在地,割首戮屍;閹黨骨幹一個個地被清算嚴懲,一批“正人君子”充斥朝堂。
崇禎皇帝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沉浸在東林黨官員吹捧的“聖人出”讚頌中。
勵精圖治、氣象更新,崇禎皇帝舉目四顧,躊躇滿志,覺得自己很行,大明必然在自己手中掃除積弊,重新振作國勢。
可他卻不知道,天啟七年到崇禎二年,是後金最虛弱的時期。不需要什麼大的行動,只要嚴防死守,就足以令後金在財政崩潰中滅亡。
可以說,崇禎越是折騰,越是覺得自己很行,越是在給後金渡過難關的機會。
夜色漸深,勤勉的崇禎帝還在批閱奏疏題本,正在用他自己的勤勉,推動大明向滅亡之路走去。
天啟七年七月,陝西饑荒愈加嚴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盡、人相食”。
而官吏搜刮、催徵更甚,白水農民王二、種光道等,聚集災民數百,插旗起義於白水縣,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但對於明朝官員來說,幾千饑民鬧事,算不得什麼,時間長了就消停了。按他們的話說:“此飢氓,徐自定耳。”
崇禎也沒有這當回事,大明天下大著呢,不過是渭北的兩三千饑民,拿著木棍鋤頭要口飯吃而已。
給三邊總督武自望的奏疏作完批示,崇禎帝才放下筆,喝著茶水,稍作歇息。
饑民作亂,官軍剿滅之。在崇禎看來,就是這麼簡單。
可他不想想,西北各鎮官兵缺糧缺餉,已經非常嚴重。兵卒每人月領兵餉銀5錢,不足買米一斗,“衣不遮體”,甚至當賣盔甲器械、賣妻鬻子。
農民是沒有什麼軍事素質,但很多官軍也為生活所迫,將會加入到起義隊伍中,使明末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聲勢不斷大漲。
“皇爺,天色已晚——”王承恩上前躬身勸諫道:“要多注意龍體。”
崇禎放下茶杯,輕輕搖了搖頭,沉聲說道:“多事之秋,朕自當勵精圖治、勤勉政事。”
王承恩低聲應是,稍顯無奈地從小太監手中拿過幾本奏疏,呈了上去。
“王伴給朕挑重要的說一說吧!”崇禎也確實有些疲累,輕撫著額頭,把身體往椅子裡靠了靠。
“奴婢遵旨。”王承恩拿過奏疏,說道:“內閣首輔韓爌奏稱:主治魏黨一事當要犯從嚴,協從不問,不宜誅連太多太廣,並列首逆要犯五十餘人上奏。”
才五十餘人?崇禎的臉色陰沉下來,心中不悅。
要知道,“欽定逆案”列名的可是二百六十二人,罪分六等,都要受到懲治,他才滿意。
“駁回,要韓爌與李標、錢龍錫重列名單。”
王承恩應了一聲,又拿過一本,奏道:“登萊巡撫孫國楨有奏,天啟七年加派只收上五萬石,因東江鎮缺糧斷餉、餓殍遍地,先發三萬石以接濟救急。”
既然天啟七年的加派已經收上來了,本來就是給東江鎮的,孫國楨覺得發糧救急也不算什麼大事。
這本來就是登萊巡撫的責任,朝廷又沒有明令要扣下不發。於情於理,這都不算是擅自決定,而是按慣例行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