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南關往北,有大黑山,號稱遼南第一峰,扼黃渤二海,交通之咽喉,防禦之屏障。

大黑山城,又名卑沙城,在金州城東十五里,山頂有古城,在鳳凰山之左方約二里,內有二井,四面懸絕,惟南一門可上,不知何代壘砌。

在歷史上,大黑山山城發生過二次大的戰爭,分別是隋煬帝第一次徵高句麗時,以及唐太宗第一次徵高句麗。

上一次在金州前迎毛文龍時,郭大靖便在沿途勘察過,但卻不是很細緻。此次重來,他可是下了工夫。

漫步於大黑山山城,看著充滿歷史滄桑氣息的城垣斷壁,郭大靖在腦海中設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修復,或是如何抵擋建虜的進攻。

“此處是山城西南角的鳳凰口,居關為關,故稱關門寨。”嚮導不僅熟悉地理,聽其講述還應該粗通文字,“歷史上的卑沙城可是兵家必爭之地,只是有些荒廢了。”

郭大靖微笑頜首,站在高處,舉起望遠鏡瞭望觀察。

雖然山城有些破敗,但大框還在。要修復起來,還不是特別的困難。

在望遠鏡的視野中,城垣沿大黑山山脊,繞山樑圍峽谷順山勢而建。城牆由大小不等的山石疊砌,牆寬三米多,殘高三至五米不等。

石牆綿延約五公里,偉岸奇俊,蔚為壯觀。城內峽谷蜿蜒,城外四周懸崖絕壁,安營紮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

李維鸞親自陪著郭大靖,一是盡地主之誼,二是能夠馬上就商議,以確定接下來的行動。

看到郭大靖對大黑山山城很感興趣,他在旁說道:“此地雖險要,但已破敗不堪,想要修復,耗時費力。且建虜野戰厲害,在此固守,很容易被圍困,成為孤城。”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說道:“李將軍所說的在理。但今時不比往日,藉助於各種武器,以及壕溝拒馬等阻擋,已能快速構築防禦工事。”

伸手指了指山城,他繼續說道:“不必鑿石修補,只用土袋沙包予以加固,並在牆外設定壕溝、鹿砦等設施,就足以抵擋建虜的進攻。”

李維鸞微微頜首,但卻並不完全認同。

郭大靖笑了笑,繼續說道:“若說孤城,旅順堡難道不是?建虜攻堅是弱項,人口更是難以彌補的硬傷。為攻打一座山城,傷亡超過一兩千,就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

“只要此城在我軍手中,建虜敢放心深入,攻打南關防線嗎?”郭大靖說完,自己先搖了搖頭,說道:“兵家大忌,建虜也是知道的。”

歷史上的攻城作戰,經常是屍山血海,慘烈無比。有些城池甚至能夠阻擋進攻方好幾年的時間,甚至,一座城池就可以扭轉一場戰爭的局勢。

城池易守難攻,那為什麼非要去硬剛?繞路走難道不行嗎?還是說古人都是愚不可及?

對於很多看圖作業、紙上談兵的人來說,對於古人非要攻城,而不是繞過,可能會感到非常的不解和奇怪。

其實,在古代進攻方不是不想繞,而是不敢繞也不能繞。

古代的交通條件和交通工具都粗陋且效率低下,而軍隊每天都在大量消耗糧食。想要繞過城池,首先是行軍的時間會會大大增加,後勤壓力很大。

而繞路之後,輜重部隊就面臨被敵人襲擊,後勤保障面臨被切斷的危險。沒了後勤,仗不用打,就已經失敗了。

況且,繞過敵人的城池或據點,等於是主動陷入敵人前後夾攻的不利態勢,或者可稱為是孤軍深入。任何一個理智的將領,都輕易不敢,也不會這樣冒險。

當然,事無絕對,對敵方據點過而不攻直搗黃龍的實戰案例也不是沒有。北方的遊牧民族就擅長利用騎兵直接繞過城池來劫掠邊境百姓。

“建虜既不能以戰養戰,就地取食,就需要攜帶大量糧草物資,或是保證糧道暢通。”郭大靖冷笑了一聲,說道:“有此山城在,建虜敢置之不顧?”

伸手指了一圈周邊的山巒樹林,郭大靖說道:“建虜想要徹底將山城圍困,又需要多少人馬?”

山城山城,依山而建,地勢險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難以徹底圍困。

平地上的城池,圍住就圍住了。可山城之外有山脈和樹林,連綿起伏,光是佔據要點,難以徹底困死。

光大黑山佔地就有二十多平方公里,其北寄長白、千山,南臨黃海、渤海,地形地勢對於進攻方來說,難度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