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的辦法也簡單,派人把另一座橋也毀掉,使敵人繼續繞遠,也就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這樣的話,還可以多放過橋一些敵人,多取得戰果。

比如三四百建虜,以一千多的兵力伏擊,各種武器全部使用的話,傷亡也不會太大。

三百左右吧,別太貪了。儘快消滅敵人,儘快撤入山林,儘量保證安全。

郭大靖做出了決定,在地圖上補充完畢,才合衣躺倒休息片刻。

謀劃說白了就是算計,有“算”這個字,就決定了其中需要精明的頭腦,至少要會算術。

敵我兵力對比,戰力對比,糧草幾何,路程多遠……這些都是需要計算清楚,才能作為作戰的依據。

在這方面,郭大靖就顯得比較有優勢。

劉興治等人的演算法比較正規簡單,郭大靖則會把很多因素都加進去,還有換位思考,把敵人的考慮也儘量算進去,顯得更加細緻全面。

郭大靖只睡了兩個時辰便醒了,起身出了屋子,召集軍官,集合部隊,在夜色中向著西堡急進而去。

…………………..

澳門。

夜色已深,而藤野正的住處,卻正招待著客人,推杯換盞,酒興正濃。

久違的倭語越來越熟練,藤野正和兩個倭人談得投機,清酒是一杯接一杯,喝得盡興。

“藤野兄有大明軍方作後臺,出手闊綽,著實令人羨慕。”小林浩一舉杯相敬,說道:“那葡人視藤野兄為貴賓,也著實令我等倭人臉上有光。”

藤野正抿了一口酒,微笑著說道:“小林先生過譽了。在下也是適逢其時,得到貴人賞識。此次辦好了差使,倒是幸不辱命,可以回去覆命。”

小林浩一接著吹捧了一番,同伴大谷川有些耐不住性子,在旁插言道:“藤野兄,不知能否把我二人引薦給那位貴人?”

“如果藤野兄能引薦,不管結果如何,必有重謝。”小林浩一見同伴把話挑明,也點著頭說道:“如果能借此與大明建立直接商貿,便分藤野兄兩分乾股……”

明朝中後期,倭寇成了明朝的重大隱患,直到嘉靖年間,在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大破倭寇後,才算基本肅清。

為了減少來自海上的威脅,明朝斷絕了與日本的貿易往來,嘉靖七年明朝罷寧波市舶司,“倭自知釁重,無由得言貢市。我邊海亦真實戒嚴,無敢通倭者”。

萬曆二十年,日本發動了侵朝戰爭,明朝派兵入朝參戰,歷時數年之久,擊敗了日軍。

此後,明朝更是加強了對日本的貿易封鎖。明朝“恐貢市往來,導之入寇”,雙方之間的正規貿易已經完全被禁止了。

但在實際上,自德川家康上位後,雙方民間的貿易非但沒有減少,反而產生了大爆發。“……至長崎島,明商不上二十人,今不及十年,且二三千人。”

首先,德川家康雖然統一了日本,但是作為一個新生政權,不僅需要國內各個階層的支援,還需要國際環境的穩定,才能夠真正的確定其統治地位。

而作為豐臣秀吉之後的政權,在國際上因為壬辰戰爭的緣故基本處於一個被孤立的狀態。

所以,德川幕府積極尋求與明朝建立直接的貿易關係,力圖進入以明朝為中心的冊封體系,在緩和國際形勢的同時,在國內樹立作為統治者的正統性。

其次,統一後的日本,國內社會趨於穩定,也導致了消費水平的上升。特別是中國商品,深受倭人的喜愛,導致倭國對於明朝商品的需求十分巨大。

當時的日本人還極其地“崇洋”,其對於中國的絲織品十分喜愛。其實日本本國也生產絲織品,但是百姓卻獨獨喜愛做工精細的中國產品。

所以,日本的生絲也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據史料記載,日本每年需要消耗掉巨量的生絲,但是本國的產量僅為一半左右。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倭國豐富的白銀產量,使其在貿易上極有底氣地買買買。

在並不算太長的時間內,日本大名共開發了五十多個金礦和三十多個銀礦,使得日本的白銀產量佔到了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一。

雖然德川幕府採取了許多措施想與明朝建立貿易關係,但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只能讓中國商人到日本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