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潛入敵後(二)(第3/3頁)
章節報錯
“我有什麼英明的。”毛文龍失笑起來,擺了擺手說道:“就看畫圖所用的筆,還有那又醜又缺筆少劃的字,還能不知道是他這傢伙。”
李維鸞等收到過郭大靖親筆書信的將領們都笑了起來,這確實是郭大靖的招牌,儘管不是那麼拿得出手。
可他還沾沾自喜,送了不少人鵝毛筆,使勁介紹用此筆寫字的好處。
“大靖送某書信時,還送某數枝鵝毛筆,言說諸多好處。”內丁遊擊尚可喜在旁哈哈地笑道:“現在某知道他的心思了。若是都用此筆寫醜字,也就沒人笑話他了,這是拉某下水啊!”
“他也送了我幾枝。”大長山島都司俞亮泰笑著附和,“某是粗坯,看見書和字就頭痛,倒是沒上他的當。”
毛文龍哈哈大笑,說道:“大靖腦瓜靈著呢,你們哪,小心被他騙啦!”
說笑一陣,氣氛愈發輕鬆歡快。
寧錦之戰的形勢雖然嚴峻,但卻與援朝之戰不同,東江軍盡力就行,不是非要全力而為。
毛文龍知道旅順的情況,當下又決定出動佯攻海州後,調動的這些人馬幫李維鸞把旅順要塞修好。
反正已經調兵遣將地出動了,幾千士兵齊動手,用不了多長時間,旅順的防禦體系也能修得七七八八。
至於稜堡,對於東江軍來說,除了旅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作用。海島豈不更安全,大海就是建虜難以逾越的天塹。
但旅順卻是連結東江、登萊、覺華、天津的樞鈕,能夠守住,意義重大。而且,現在還是東江軍在陸地上的唯一堡壘,花費力氣修築還是值得的。
毛文龍有這樣的認識,但對郭大靖搞出的堅城構築還是很讚賞。
而寧錦之戰的支援,也因為郭大靖主動潛入襲擊,變得比較輕鬆。成功是錦上添花,不成也有佯攻海州的戰績。
反正朝廷銀子也給了,物資也調了,東江軍大戰之後未及休整便出兵作戰,已經是滿能說得過去。
至於皇帝所說的重賞,毛文龍並不敢太過奢望。朝中的敵人太多,東江軍的境況能有較大的改善,是本身的奮戰,也不過是朝廷的暫時需要而已。
視察過旅順後,毛文龍便與眾將進行了軍議,確定了明日出動,向北進發,佯攻海州衛,牽制建虜,以解寧錦之圍。
………………….
六月八日,皇太極率主力抵達寧遠,開始攻打城池。
要說皇太極也不是傳說中那麼的厲害,那麼的智謀出眾。難道不知道寧遠的紅夷大炮比錦州更多更厲害,甚至連紅夷大炮的射程也搞不清楚。
可能是皇太極未參加過寧遠之戰,錦州城上的火炮也不如寧遠的更威猛,才使其昏招不斷。
攻打寧遠的情況,連錦州也不如。只是激戰了一天,皇太極的大帳被炸燬,建虜在攻城中也損失不小。
無奈之下,皇太極於六月九日從守遠撤兵,又回過頭去攻打錦州。
倉促發動,前後反覆,攻城乏術,酷暑將臨。
表面上建虜氣勢洶洶,依然圍困著錦州,但已是強弩之末,撤兵已經是可以預料的事情,儘管沒幾個人能有這般清醒準確的判斷。
也就在建虜從寧遠撤兵的同一天,郭大靖率領的突擊隊,已經潛近了目標——鞍山驛。
名為驛,卻相當於一個小堡寨,全稱為鞍山驛堡,修築於東西鞍山的中間地帶,東貼楊柳河(古稱鞍山河),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的組成部分。
驛堡為“等腰梯形”,磚石夾夯土結構,周長一千一百多米,城牆高七米。因東西城牆依山崖而建,故僅設東北、西南兩門。
行將落下的夕陽,發出最後燦爛的光芒,將大地染成了金黃。
郭大靖爬至樹頂,用瞄準鏡偵察著鞍山驛的。如他所料,海州地界的戒備情況,都比重城遼陽地界要嚴密。
越是接近建虜統治的中心,建虜的警惕性越低,防衛也越是鬆懈。
顯然,毛文龍率部佯攻海州的行動還未展開,或是還未兵臨城下,沒有預警,鞍山驛的建虜也就是一派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