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潛入敵後(二)(第2/3頁)
章節報錯
隨著各島部隊陸續到達,不大的地方,顯出了少有的喧囂。
幸好是夏天,支個帳篷就能宿營。各部又是自帶糧草,李維鸞、尚可義等旅順將領,才不至於焦頭爛額。
旅順原口獅子口,洪武年間,定遼都指揮使馬雲、葉旺率十萬大軍自山東出發,乘船渡海到“獅子口”登陸,駐兵金州。
隨後,明軍以金州為根據地逐漸北上,收復遼東。因旅途航海一帆風順,取“旅途平順”之意,遂將“獅子口”改稱“旅順口”。
當時,馬雲、葉旺登陸後,便在旅順用木柵立了一座北城,用以臨時駐兵屯糧之用。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派馮勝等率二十萬大軍進軍遼東,並一舉肅清了元朝的殘餘勢力。
明永樂十年,都指揮使徐剛改木柵北城為磚砌。城周長一里二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城門二:南曰靖海,北曰威武。
同時,徐剛還督修了一座南城,城周長一里三百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五尺,門二:南曰通津,北曰仁和。
北城是旅順口軍事指揮機構的所在地,用於屯兵;
南城則是海運機構所在地,用於儲物。當時運至旅順的軍需物資,先要在旅順臨時儲存然後再分發轉運至遼東各地。
嘉靖四十四年,後金南下,將北城拆毀。
現在的旅順堡,只餘下南城,且已經大變樣,令毛文龍及各島諸將吃驚不小。
毛文龍走在旅順堡的城牆上,望著城外縱橫的幾道壕溝,微露笑意,連連點頭。
旅順堡現在是軍事要塞,只有兵,沒有民,或者說,既是民,又是兵。
“援朝作戰結束不久,你們就把旅順堡的防禦體系加以完善,實在是難能可貴。”毛文龍停下腳步,正站在北城牆,打量著依託城牆夯土構築出來的幾個尖角。
李維鸞心中得意,卻躬身謙遜道:“全仗本部和諸島相助,旅順才補滿兵員,能幹出這些工程。”
毛文龍呵呵一笑,仔細觀察著城牆多出的尖角,若有所思地眯了下眼睛,試探著說道:“這是馬面?尖形的?”
李維鸞笑著答道:“大帥慧眼,一看便知。”說著,他命親兵取來圖紙,鋪在城垛口上,給毛文龍做著解釋和介紹。
“時間尚短,連北面城牆的改建亦未完工。等到修好後,城外有戰壕胸牆,城牆有尖形馬面,只要物資充足,哪怕是十倍之敵,也難以攻取……”
李維鸞抬起手,指點著尖形馬面,信心滿滿地說道:“敵人無論攻擊哪裡,都將至少兩面受攻……”
毛文龍邁步走上一個剛夯築修成的尖角平臺,左右看著,恍然般地連連點頭,讚歎道:“可以交叉攻擊,幾乎沒有死角,攻城之敵躲無可躲,必遭重大殺傷。”
李維鸞笑著對旁邊的副將尚可義挑了挑眉毛,尚可義呵呵一笑,上前兩步,站在尖角平臺的邊緣,拉弦搭箭,向著斜對面射出一箭。
箭矢射中斜對的另一座尖角平臺的側面,敵人若攻城,那裡將是搭梯爬城的一面城牆。
陪著毛文龍的眾將發出讚歎之聲,指指點點地議論起來。有戰鬥經驗,特別是經歷過攻城守城的,都看出了其中的門道。
通常來說,攻城的軍隊在靠近城牆後,滾木擂石還有些威脅,可城上的弓箭手想要射擊,就要將身子探出城牆。
但有了這尖角馬面後,敵人就是緊靠城牆也沒用。因為,對他們的打擊不僅來自正面和頭頂,還有側後方。
“距離正在弩弓的射程之內。”李維鸞繼續介紹道:“即便是稍加訓練的弩手,也足以對攻城之敵造成威脅。”
毛文龍看了一眼尚可義手中的弩弓,微笑點頭,說道:“弩雖慢,但訓練時間短,很適合咱們東江軍計程車兵。”
都是被迫奮起,與建虜廝殺血拼的老百姓,沒有從小就經受弓箭訓練的條件。半路出家就不能要求與建虜有同樣的騎射武技,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而尖角馬面是在敵人抵近攻城時起作用的,可敵人想靠近,還要突破城下的戰壕工事。
城上架設的拋石機,又能居高臨下,為據壕作戰的守軍,提供火力掩護。
毛文龍四下打量,滿意地點了點頭,笑著說道:“是大靖想出的辦法,是他畫的圖紙吧?”
李維鸞躬身道:“大帥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