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巡察陸地,準備救援(第3/3頁)
章節報錯
如果是建虜發動之前,東江軍就提前襲擊牽制,使其無法出兵,朝中文官和袁督師傻了吧唧地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會認為是建虜怕了他們,而不相信是東江軍的牽制。
而東江軍如果在之後再牽制,建虜在關寧錦展開了攻勢,那幫人就更有說辭了。東江軍怎麼牽制的,讓建虜能夠大舉發動?
這樣的混蛋邏輯,就使毛文龍和東江軍處於很尷尬的境地。怎麼做都不對,裡外不是人。
毛文龍在天啟六年的一份奏疏裡就訴苦:哦,建虜不來攻打,你們不說是我牽制得力。只要有敵騎過河呢,就成了我不牽制的證據?
如果東江軍能把建虜看得死死的動彈不得,那還要關寧軍作什麼?朝廷每年花那麼多銀子養閒人嗎?
可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文官們也不懂,還能把自己那一套說得理直氣壯,著實令人無語鬱悶。
陳繼盛知道朝廷已經準了毛文龍所請,要派官員們重新核兵。在這個關鍵時期,東江軍還真的不能不聽詔令。
沉吟了半晌,陳繼盛詢問道:“大帥,可有出兵行動的大概目標?”
毛文龍捋著鬍鬚,緩緩說道:“若攻他地,恐怕難起到牽制作用。本帥打算徑襲遼陽,你看如何?”
遼陽、瀋陽皆是後金重地,進行襲擊確實讓建虜不得不顧。同樣,建虜雖在攻打錦州,可遼、沈要地豈能不留重兵防守?
當然,根據建虜出動的兵力,留守的人馬估計是守有餘而攻不足。
即便如此,東江軍襲攻遼陽也必然要付出不小的傷亡,可不是象袁督師派人馬在三岔河打個轉那麼簡單。
毛文龍伸手在桌案上的地圖指點著,“襲遼陽可以旅順為集兵之地,或是以水師入三岔河,似乎更為快捷。”
陳繼盛的目光在地圖上游走,最後投注到鴨綠江一線,鎮江、滿浦、昌城。從雲島和雲從出兵,水師沿鴨綠江航行,最快也最安全。
畢竟,建虜主力遠在錦州,即便聞訊趕來,也是萬萬來不及的。
而襲擊遼陽則不同,要深入陸地,建虜多為騎兵,行動速度極快,一旦撤退稍緩,就有可能遭到重創。
猶豫了一下,陳繼盛還是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儘管這樣的牽制力度,和襲擊遼陽不可相比。
毛文龍也沒有馬上否決,思索了半晌,才開口說道:“計劃尚未制定,可以視情況而更改。繼盛,本帥想派你巡視各島,瞭解駐軍情形,統計可出動之兵力。待朝廷詔令到達,再作定議。”
陳繼盛拱手領命,對此也深表贊同。戰後休整恢復,各島還未報上具體情況,由他親自去了解,更加清楚明瞭。
………………..
錦州。
一場攻防戰剛剛結束,在城上火炮火槍的反擊下,建虜受挫而回。
此次發動寧錦攻勢,皇太極調動的兵力很多,四大貝勒也是全部率軍從徵。
起初,建虜分為前、中、後三隊,皇太極自率兩黃旗和兩白旗兵為中路,直趨大淩河城;
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貝勒濟爾阿朗、阿濟格等,率兩紅旗和鑲藍旗的兵馬為右翼,直趨錦州城;
三貝勒莽古爾泰,貝勒薩哈廉、德格類率正藍旗的兵馬為左翼,直取右屯衛。
大淩河城和右屯衛的城池未修築完成,明軍棄城而走,撤往錦州。
建虜三路大軍未經激戰便會師錦州,距城一里,四面紮營。
而此時,錦州城內原有的人馬再加上右屯衛和大淩河的敗兵,已有近四萬馬步軍隊,又有西夷火炮助陣。趙率教、左輔、朱梅等將憑城固守,並向寧遠求援。
其實,按照雙方的兵力對比,並不算懸殊。
建虜要留守遼、沈,以及廣大的統治區,總共出動了六萬餘人。而錦州原來就有馬步三萬,如果糧草彈藥充足的話,輕易不會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