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所謂的寧遠大捷後,明軍已低落多年,沒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戰績。

老奴死後,本來值得慶祝,可被遼東巡撫派人弔唁後,引起蒙古諸部不滿,聯盟對敵的態勢有瓦解的跡象。

明國、朝鮮、蒙古,三方聯手壓制建虜,本是有利的佈局。

可蒙古諸部心生嫌隙,朝鮮又被建虜攻擊,形勢惡化之下,有東江軍的連番大捷,正是重拾國威的契機。

都說木匠皇帝昏庸,其實天啟帝是個很有心機手段的皇帝,在大事上拎得清,看人看事也頗為準確。想要用花言巧語來糊弄他,並不容易。

同樣,也是天啟帝給予了毛文龍極大的許可權,並沒有派文官監軍。都司以下,毛文龍是可以自己任命,再向兵部和朝廷報備的。

但遊擊將軍,卻需要朝廷批准。當然,基本上是不會拒絕的,因為很少,且需要真正的戰功。

如果毛文龍在上報中把郭大靖定在小兵,那頂多也就是個守備,不能升得太快。可起點就定在百戶,再升遊擊,有大功輔助,也就不算過分。

而對於魏忠賢來說,討了皇帝的歡心是最主要的。東江鎮多得糧餉,賞功銀的發放,郭大靖升遊擊等等,反正他是沒什麼損失。

……………….

宣川。

郭大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升任遊擊,可稱將軍了。所有的準備已經完成,馬上就要開始攻城了。

不管皇帝或朝廷給予了什麼賞賜,在郭大靖心裡,對於天啟帝、魏大爺,乃至今年要登基的崇禎,都沒有寄予太大的希望。

天啟帝不糊塗,但也不能跳出封建帝王的桎棝,脫不出封建帝王的手段。說白了,就是扶一派壓一派,利用宦官集團打壓文官集團。

而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哪個得勢,也不算興利除弊,也不算拔亂反正,都擔不起振興大明的重任。

魏忠賢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憑他能夠挽救大明,簡直是痴人說夢。

不說別的,光修生祠,就浪費了多少錢財和資源,用於平遼滅虜,用於改善民生,能幹多少大事。

天啟帝重用和信任魏大爺,不過因為他是太監,對皇位沒有威脅,反倒要依附於皇帝才能生存。

至於崇禎,郭大靖就更不敢恭維了。要說明末誰是最大的建虜的內奸,看崇禎的種種作為,無疑是最象的。

這一點也不誇張,崇禎完美地避開了所有能夠挽救大明的機會,坑死了多少名將忠臣,可以說是他殫精竭慮地葬送了大明江山。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維,郭大靖對於毛文龍專權一鎮、形同軍閥,並沒有太多的反感。

忠於皇帝,忠於朝廷,對於郭大靖來說,和忠於國家是兩碼事。如果換做是他,肯定做的比毛文龍還要象軍閥。

道理很簡單,忠於皇帝的話,就崇禎的腦回路和苛薄寡恩、猜忌多疑的性格,早晚被他坑死。

在皇帝和國家之間,郭大靖作為後世人,選擇哪個,是根本不用冥思苦想、反覆權衡才做出決定的。

午後的太陽照在身上,已經有了暖洋洋的感覺。春天的氣息,讓郭大靖感到愜意,他望著宣川城牆,微微眯起了眼睛。

陳繼盛所率部隊的到來,終於完成了對宣川的合圍。在此之前,如果建虜選擇突圍,是能夠成功的。

但毛文龍和郭大靖的判斷是正確的,宣川建虜並沒有經歷過模式已經改變的戰鬥,對於攻打城池的東江軍更沒有清醒準確的認識。

儘管東江軍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宣川建虜對於自己的戰力,也相當地自信。出城作戰有些冒險,但守住城池,建虜對此沒有懷疑。

況且,令行禁止是建虜的優點,但現在,卻成了他們覆滅的原因。在沒有接到命令便擅自棄城,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