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遼東戰略的錯誤(第3/3頁)
章節報錯
這就是利和得,從東江鎮發展長遠來看,暫時的傷亡和損失,都算不得什麼。朝廷額兵兩萬八千,糧餉充足的話,毛文龍還能從遼民中補充好幾萬。
當然,如果不是擔心建虜徹底征服朝鮮,並在日後得到朝鮮水師的幫助。
以及在援朝初期連獲勝利,使毛文龍看到了轉變朝廷態度的希望,他依然還是不太肯出大力援助朝鮮的。
朝鮮王室和多數大臣對待東江鎮的態度並不友好,倒是很嫌棄東江鎮給他們招來建虜這個兇惡的敵人。
很多朝鮮人對東江軍也不喜歡,因為要供應東江軍糧食,這是他們額外要繳納的賦稅,稱為“遼米”。
但現在,毛文龍已經完全清楚明白。援朝之戰打得如何,決定著東江軍日後的發展。這是在為自己打,而不是朝鮮。
“我軍連戰連捷,又擊殺建虜王子嶽託,相比關寧軍,已是高下立判。”毛承祿寬慰著義父,微笑著說道:“牽制作用明顯,朝廷不會看不到的。”
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未必會如此簡單。重關寧、輕東江,這是朝廷的大戰略決定的。關寧錦防線啊,那可是帝師孫閣老極力主張的。”
在明末,孫承宗無疑是大大的忠臣,能力也是當時大臣中的佼佼者。
最後守衛高陽時,孫承宗與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都戰死。史書評價“死義更烈”。
但站在後來者的高度,孫承宗所施行的關寧錦防線可謂是勞民傷財,大明也為此流光了最後的血。
事實證明,用堡壘推進戰術是無法擊敗建虜的。這與宋朝與西夏時的形勢不同,最重要的就是明軍根本不具備與建虜野戰的能力。
而關寧錦防線的末端錦州,也數次成為建虜圍點打援的目標,並屢屢得逞。
最後的松錦之戰,明軍的九邊精銳盡喪,可算是明清戰局的轉折。至此,明朝對建虜再無反擊之力。
當然,如果因此就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就有些苛責了。
其實,大明的滅亡,不是一人之力造成的,而是整個朝廷和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所致。
有那麼一句話,可以很貼切地用來形容:“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清白的。”
重關寧輕東江,也可以解釋成“重山海輕沿海”。畢竟那算是國門,而遼東沿海對於京畿的威脅幾乎是沒有。
明朝的財政收入就那麼多,整個北方邊鎮的開支就夠嗆了,又怎麼能拿出更多的資源,來大力支援僻處海外的東江鎮?
其實也不是沒辦法,把關寧錦防線變成“關寧”防線,或者直接變成“關”防線就能省下大把的錢財和資源。
說白了,就是實行戰略收縮,只守山海關和寧遠,甚至只守山海關也成。
錦州,那就是個坑,別老往裡砸銀子砸人砸物資啦!
建虜放著廣寧和錦州不要,就是等明軍傻了吧唧地湊過來再一頓猛削!明軍的堡壘推進,就是給建虜送人頭送物資。
可惜,不是沒人提出過這樣的戰略,但結局都不太好。
熊廷弼,就是其中之一,主張直接撤到山海關。後因為失陷廣寧而傳首九邊;王在晉,議修八里城,也是以山海關為主,遭孫承宗彈劾,到南京養老去了。
關鍵是盡棄關外,需要大魄力,更需要皇帝的支援。否則,不戰而棄土千里,畏敵如虎的罪名,還不被朝中的言官噴成篩子?
所以,毛文龍也不奢望朝廷能大幅度地提高東江鎮的糧餉,只要不拖欠,也算是相當滿足了。
“大帥。”一個哨探登上城頭,施禮稟報道:“抓住幾個剃頭人,言說建虜已從龍骨山城撤兵,很快就將到達城下。”
毛文龍點了點頭,目中露出精光,沉聲道:“傳令各部,準備迎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