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靖先起了話題,從懷中掏出一本書,已經挺破爛,還能看到書名。

他翻到其中一頁,指著上面的圖問道:“兩位將軍,這個投石機,軍中為何沒有?”

尚可喜看了看,搖頭道:“這好象是船上的拍杆,不是投石機。至於軍中為何沒有,某也不知。”

劉興祚也不太懂,卻臉現驚疑,說道:“大靖還能讀書識字,能看懂兵書?”

郭大靖裝出赧然的樣子,說道:“讓別人讀給我聽的,斗大的字,俺也識不了一籮筐。”

劉興祚呵呵一笑,說道:“不識字不要緊,有學習的勁頭兒才最重要。一天認幾個字,過上一兩年,看書寫文也不成問題。”

郭大靖其實只是找個由頭,在東江軍裝備簡陋的情況下,投石機或者叫拋石機,不失為一種能夠實用的重武器。

要知道,拋石機在中國又被稱為“回回炮”,南宋末期,蒙古人就是靠著它攻城掠城,無往不利。

而重型拋石機的威力,郭大靖在電影中看過。中火球沖天,轟炸燬城的場景,十分地震撼。

郭大靖也不需要把拋石機做得太大,拋射的彈藥也不用太重,十幾二十幾斤就夠了,能扔到比弓箭射程遠也就滿足了。

能爆炸的地雷,澆上火油的石彈,哪怕是幾斤重的石頭,帶著動能砸中人體,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小。

沒有詳細的圖紙,對於郭大靖來說,也不是太大的困難。

槓桿原理嘛,動力臂、阻力臂、配重、絞盤、彈袋、鐵鉤在腦海裡,郭大靖能夠想象出大概的樣子。

到了龍骨山城,咱就找木匠試著製造,應該是費不了多少時間的。

郭大靖達到了目的,便收起這本從鄭鳳壽那裡得到的兵書。這是個好東西呀,以後還得好好用。

劉興祚的話被勾起,在郭大靖的詢問下,講述著建虜安營紮寨、進攻防守等作戰特點,連尚可喜聽得也有了興致。

建虜最強的就是野戰,老奴曾言“於郊野遇敵,則不令所遇之敵立穩,即戰殺之。敵擊出城,則不俟所出之敵站穩,即擊敗之,使之不逞入城。”

簡單的戰術,卻對軍隊的機動能力和協同配合有很高的要求。

“掩襲廝殺,乃虜之長技。”劉興祚臉色嚴正,沉聲道:“重甲士兵在陣前搏殺,輕甲兵在陣後弓箭支援,另有精銳騎兵尋機包抄支援”

郭大靖垂下眼簾,心中有沉重的壓迫。

兼具重騎、輕騎、重灌步兵的建虜,在野戰中戰術靈活,戰法多樣,確實很難對付。

而明軍沒有機動優勢,進不能追擊退走之敵以擴大戰果,退不能擺脫敵人追擊,很容易被打得傷亡慘重,甚至是全軍覆沒。

想要打敗建虜,真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容易啊!

郭大靖暗自嘆了口氣,更感到任重而道遠,將來的戰鬥歷程將是艱險無比。

但建虜也不是不可戰勝,郭大靖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計劃。戰爭或許漫長,但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華夏。

邊走邊談,有沉重,也有說笑,三人的關係自然而然地熟稔親近起來。都是軍漢,粗豪中帶著直爽,有啥說啥。

等來到龍骨山城時,三人已經改了稱呼,老尚、老劉、大靖的一頓亂叫。

鄭鳳壽等義兵將領得到訊息,趕出城外數里來迎,並請東江軍在城內駐紮休息。

龍骨山城並不大,三人路上就商議好了,尚可喜率一千人在城中,劉興祚和郭大靖帶另一千人還在城外宿營地。

在城中的各項條件自然要好,所以,城內城外的人馬三天一輪換,以示公平。

而除了幫助朝鮮義兵防守,郭大靖還提議派小部隊出外襲擾,主要是交通線,截殺建虜的信使,襲擊其運糧隊,或是小股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