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追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十幾名建虜前鋒猶豫了一會兒,不好判斷路旁的樹林,還有前面有多少敵人。又是在黑夜,他們難以觀察清楚。
但他們是先鋒,是哨騎,偵察是他們的責任,畏縮不前是他們的恥辱。
七八個建虜跳下馬,分散進入道路兩旁的樹林,進行搜尋偵察,路上則有五六騎戒備緩行。
郭大靖瞄準了靠近的建虜,冷靜地扣動板機。三十來米的距離,不僅百發百中,還能指哪射哪!
建虜象觸電般,身體猛地一震,帶著面門上露出的箭簇,仰面倒了下去。
“納魯——”不遠處的建虜聽到聲音轉頭,已經看不到站立的同伴,驚疑地叫了一聲。
另一個建虜半弓著腰,臂上有鋼盾,右手有彎刀,將胸腹要害護得嚴實。聽到呼喚聲,警惕地轉頭觀察。
崩!微小几不可聞的弓弦聲響起,一支弩箭狠狠地射入建虜的頭部,頭盔也抵擋不住弩箭的大力和鋒利。
這就是弩的特點,或者說是優勢。可以臥射、跪射、蹲射,十分具有隱蔽性。而拉弓放箭,卻做不到如此多的姿勢,更多的時候也只能站立。
沒有人影晃動,建虜也沒想到會有人趴在雪地裡向他們施放冷箭。
當第四個建虜被射殺後,郭大靖慢慢起身,在樹木的掩護下,向著建虜來時的方向逆行而去。
通常的情況下,哨探遇敵示警後,會向本方大隊靠攏。但郭大靖反其道而行之,是料定建虜哨探之後的隊伍會放鬆警惕,給他狙殺大魚的機會。
離開建虜哨探的視線距離,郭大靖加快了速度,直到潛出了兩三百米,才找到合適的狙擊地點。
認真觀察了周圍的地形地勢、樹木障礙後,他才埋伏下來,耐心地等待。
時間不大,奔雷般的馬蹄聲便由遠而近,百十騎建虜從道路上馳奔而過。前方的哨探並沒有發出警告,這隊前鋒也沒有什麼警戒。
郭大靖知道自己的猜測沒有錯,越是接近敵人的大隊,防範得越是鬆懈。
而且,在當時還沒有“狙擊”這個名詞。冷箭射殺倒是有,可多數是在戰場上,很少有埋伏著一箭襲殺的情況。
又過了一會兒,伴著馬蹄聲轟鳴,建虜的大隊開過來了。
郭大靖用瞄準鏡觀察著,大隊前方的幾個人中,中間那個腰背挺直、盔甲略有不同的傢伙,成為了他的目標。
寒風吹在甲喇額真圖門的臉上,他微微眯起了眼睛。
前方的哨探、前鋒前進正常,並沒有警訊傳來,讓他稍有詫異。敵人快打快撤的速度,有些出乎意料。
當然,這也是東江軍的作戰特點,很少硬碰硬,批亢搗虛,很有後世游擊戰的性質。
從距離上判斷,東江軍要撤到海邊上船逃竄,就是星夜趕路,可能還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畢竟,東江軍的騎兵不多,做不到建虜的一人一馬或多馬。
所以,圖門認為,他們還是有機會追擊到敵人,並對龍川失守損兵進行兇狠的報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