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響起,男子400米比賽開始了。

“比賽已經開始,這一組400米決賽,我們的短跑天才再次參賽。”

“與此同時,我們男子100米決賽失利的選手,周巖同學也已經恢復狀態,再次參賽。”

廣播員咋就一點素養都沒有,這麼數落周巖合適嗎?

然而,就是這一句話,再次激發周巖報仇的李飛的決心。

他起跑反應很快。

即便是400米起跑不是在同一平面,很難看出誰起跑有優勢。

但是,這一次,偏偏就能看得出周巖起跑反應,比誰都快。

隨著比賽發槍起跑過後。

所有人都沒有了雜念,都專注於自己的節奏。

因為這是400米決賽!

不是100米、200米,也不是800米和1500米。

400米被稱之為最難的競賽專案,不是沒有原因的。

人類全力下的快速跑是有一個耐受極限的。

該極限的距離區間大致處於220300米之間。

因此。

全力衝刺下,跑進該區間時,細胞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就會大量堆積。

具體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速度下降,姿態變形等情況。

剩餘的距離,尤其是最後的100米。

通常被稱為衝刺距離,是運動員克服“在乳酸作用下,每跨一步都成倍增加的疲勞感”中完成的。

在其他距離比賽中,理應在原速度基礎上進行加速的最後衝刺。

但是400米時,運動員卻是需要透過意志力,強行突破人類無氧運動極限,才能高質量完成。

這種極限感,是其他距離的比賽中少有,甚至沒有的。

也正因如此,非專業運動員在完成一次高質量的400米之後,極易出現嘔吐,暈眩等症狀。

基礎差一些的甚至會引發休克。

再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分析,400米是一項逼近無氧運動中肌糖原分解能提供能量極限的專案。

並不是400米本身比800米、1500米難跑。

同樣速度顯然距離越短,越輕鬆。

但是現代比賽要求400米選手,維持儘量高的無氧過程比例以獲取更高成績。

這就導致了400米的中後段,選手體內已經產生大量無氧分解得到的乳酸堆積。

但這種情況下,為了保持速度依然要透過無氧分解獲取能量。

這就需要克服極大的生理不適,與身體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