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大宗師開講啦(第1/3頁)
章節報錯
復社人員眾多,其中博學多才之輩更是不少。
許多人在儒學之外的造詣,都足以彪炳青史。
可問題是,這些人的博學只不過是順道學的,並沒有被當做主業。
復社士人的主業,依舊是對程朱理學的研究和學習。
作為復社的領袖之一,張採的“絕功名、重實學”對社員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張採的“重實學”和後人理解的實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以後世的思維來看待張採的主張,自然覺得非常貼切和正確。但時代不同,其中的含義也相去甚遠。
這就需要掌握其中的差別。
比如張採還曾說過,“絕功名,則絕經濟。”
這裡的經濟,顯然指的是不考取功名的人在收入上存在的問題,而非後世所理解的生產、商業等所產生的價值和行為。
因此,張採的“重實學”是經不起推敲的。
復社所提倡和遵守的“重實學”,不過是回到古文典籍當中,完成對儒學經典的再認識罷了。
可儒學天生就是純粹的思想學說,缺少和實際生產生活的聯絡,再如何去“重實學”也難以對國計民生有什麼幫助。
思想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
然而思想的成就,必然是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
沒有強大的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就不會開花結果。
後世中國在文化宣傳領域的弱勢和發展,就是最好的明證。
在國際輿論場中,許多人都能夠感覺到,中國非常被動。
是中國人不懂宣傳嗎?
是中國人宣傳不賣力嗎?
顯然不是。
根本原因就在於,宣傳的渠道和工具不在中國人手裡。
推特、臉書、油管、INS這些就是工具,同樣的,這些也就是實打實的物質基礎。
同樣的,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對外宣傳和輿論成果,就遠比之前要好的多。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因為綜合國力提升,為輿論和文化宣傳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只有明白這個,才能夠發現儒家學說存在的弊端。
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儒家學說和地主階級相結合,依靠著地主階級掌握的財富和權力,成為了顯學,無人能敵。
可在明末商品經濟開始快速發展的階段,新興階級在崛起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對舊有的階層和文明發起衝擊。
儒學沒辦法解釋這些新現象,自然也就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