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實與虛(第3/3頁)
章節報錯
說白了,黃宗羲秉持的是本質論。
對於哲學理論當中的事物,必須要給出合情合理的存在解釋。
總不能你說“道”是根本,然後“道”又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得。
那這個“道”是真實存在的嗎?
黃宗羲的幾個問題,可謂是徹底抓住了傳統儒家哲學思想的要害,也就是邏輯上的缺失。
一般而言,哲學要想完整和完善,必須三要素齊備。
論點、論據和論證。
提出論點,然後用詳實、可靠的論據來進行論證,從而讓觀點站得住腳。
傳統的儒家哲學思想,唯獨缺少了論據這個環節。
因為儒家的“道”是建立在士人思考和幻想之上的,本來就脫離了實際,自然也就無法用看得見、聽得著、摸得到的方法來進行論證。
這就是近現代以來,東方哲學落後於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邏輯性不足。
有趣的是,後世用西方的哲學邏輯觀套入到東方哲學思想後,許多東西都解釋的通,而且變得更加精妙和深奧。
就比如太極的陰陽轉換,以後世的哲學觀念來解釋的時候,不但非常正確,而且先程序度遠超同時代的思想,能夠做到和唯物主義思想觀高度統一。
可這個時代的人並不能用西方哲學來解釋東方儒家思想,自然面對黃宗羲這樣犀利的提問啞口無言。
黃宗羲能夠成長到這個高度,雖然和他自身勤奮的思考、學習有關,但最重要的源頭,還是左夢庚的提示。
左夢庚雖然不是什麼思想大家,但是卻給黃宗羲帶來了西方的哲學理念。
當劉宗周、黃宗羲等人完成了東西方的哲學交融後,所取得的進步是這個時代華夏傳統文人們所遠遠不能比及的。
張採一上來就被黃宗羲逼到了牆角,冷汗涔涔,終於發覺今天並不簡單了。
這還僅僅是黃宗羲,劉宗周還未出手呢。
要是連黃宗羲都對付不了,今日的論戰豈不是有敗無勝?
可是他能做的,也只是從故紙堆裡尋答案。
“朱子雲: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張採勉強為陰陽做了一個解釋,氣也。
這個觀點也不是他的,而是張載的。
作為承襲邵雍的理學裡程碑人物,張載正式給理學引入了“氣”的概念。
用理氣問題取代了宇宙生成論,從而消解了“無極、太極”作為一種“行上實體”生化萬物所面臨的問題。
但這種套娃式的哲學觀,在黃宗羲這裡依舊不堪一擊。
他只抓住核心問題不放。
“氣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