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問你,道是什麼樣的?”

歸爾覆被逼問的方寸大亂,只能想到什麼說什麼。

“道乃無形之狀,無物之象。”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得的。

黃宗羲眉角立起,斥道:“那你在說甚?”

立時有不少人笑出聲,但仔細品味過後,卻又赫然發覺,黃宗羲的話竟頗有道理。

你說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得的,那你憑什麼在這裡說道?

你說的“道”又是從哪兒來的?

歸爾復騰騰騰連退幾步,頭腦一片紊亂,顯然已經敗下陣來。

黃宗羲開場連番暴擊,讓本次論戰完全偏離了張採方一開始的預想。

不再是“道”和“理”之爭,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什麼是“道”的問題。

顯然,不說清楚這個,張採方就沒有了立足的根本,其所有的質疑也都是一場空罷了。

“道”是程朱理學發展到現階段的最核心理念,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能講明白這個課題的,少之又少。

最起碼歸爾復不行,在座的幾位理學大佬也有點發憷。

沒的辦法,張採只好出面。

“黃兄乃白安公之後,念臺公親傳,豈不知陰、陽之辨乎?世間萬物,相對相立,互成陰陽,便為道也。誠如冷與熱之別、動與靜之殊。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張採拿出了程朱理學最原始的理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是公認的程朱理學的奠基人,他的太極理論也成為了程朱理學中“道”與“理”的根源。

是的,你沒看錯,太極是儒家的東西,根本不是道家的。

不要一提及太極,就只想到功夫皇帝在樹林裡揉樹葉子成團。

後世之所以會將太極認成是道家的東西,也和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思想融合有關係。

張採的學問自然是紮實的,他給出的解釋,令許多人信服,但不包括黃宗羲。

黃宗羲依舊延續了前面的風格,提問照舊鋒銳。

“南郭先生請了,太極又是什麼?為何是太極生陰陽?”

“這……”

張採語塞,赫然發現,他也遭遇了歸爾復一樣的困境。

往常士人論“道”與“理”,更多的是關注道與理的關係,在他們的心目中,“道”和“理”就是理所應當的。

程朱理學的許多思想和觀點,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但是到了黃宗羲這裡,他進行了更加深邃的追究。

所有人看來理所應當的“道”到底是什麼?

你說“一陰一陽既為道,”那陰和陽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