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各個戰場(第3/3頁)
章節報錯
倒不是張宗衡秉承左夢庚的意思,故意搗亂,而是山西戰場實在是到了危急時刻。
就在七月中旬,總兵王國樑輕敵冒進,被義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導致全軍潰陷。王國樑也被下獄,擇日法辦。
因為王國樑的失敗,各路明軍全都嚇破了膽,加上兵力不足,已經無法對山西的義軍造成威脅。
張宗衡和巡撫許鼎臣焦頭爛額,只能硬撐著。
一直耗到九月初,朝廷的催促甚急,張宗衡沒辦法了,才讓左良玉率軍三千五百人赴援。
結果左良玉也是貪生怕死的性子,根本不想去遼東,一路慢慢悠悠地拖延時間。一直拖到大淩河那邊都打完了,他都還沒有到達山海關。
於是就被朝廷勒令停了下來,駐守京畿原地。
一直到崇禎五年秋,義軍攻入河南懷慶府,左良玉才被派去作戰。
朝廷這邊效率緩慢,孫承宗卻等不及了。
他也懶得和丘禾嘉、高起潛扯皮,親自趕赴錦州坐鎮,同時組織了第一波的救援。
八月十六,孫承宗派出了松山守軍兩千多人前往大淩河增援。
結果可想而知,這股援軍都沒能靠近城池,就被後金軍打垮,逃回來的人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說各路援軍裡,最忠心耿耿的,還是宋緯。
他是最早趕到山海關的。
在山海關的張春左等右等,還是等不來其他各路援軍,而大淩河那邊又軍情如火,張春無奈,只好率領吳襄、宋緯率兵六千前往救援。
阿濟格率軍迎戰。
因為大霧,兩邊也沒打出什麼花樣來,不得不互相退去。
明軍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荒唐事還在不斷上演。
就比如在山東,接到要去遼東增援的調令,泰安的官兵竟然賓士逃跑,最終由利津縣遁入海中。
總之,寧可做逃犯也不去遼東。
孫元化那邊也不順利。
他是八月二十七接到了調兵命令,第一時間就傳召皮島的副總兵張燾、參將黃斐還有孔有德等人會合。
結果除了張燾,無論是黃斐還是孔有德,全都磨磨蹭蹭,想盡辦法拖延。
足足拖了一個月,一直到九月二十七,登州派出的援軍才正式從水路出發,趕往三岔河。
各路烽煙滾滾,左夢庚也不好留在臨清躲清閒,再次啟程回了沂蒙山區,開始部署對白蓮教的圍剿。
這一次是真正的十面圍剿了。
第一師的三個團、第二師的三個團全都被調動了過來,將偌大的蒙山山脈圍的水洩不通。
還有新組建的第三師的三個團,也加入到了此次作戰當中。
以戰代練,可以更好地促進新部隊成長。
一時間,中華大地上,好幾個地方同時硝煙瀰漫。
每一處的勝負,都牽動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