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心思各異(第2/3頁)
章節報錯
那是整座城池數萬人絕望的哀嚎,只可惜紫禁城裡的皇帝並不能聽見。
……………………………………
八月初二,黃臺吉在遼河河邊等來了蒙古援兵,共有科爾沁、阿魯、扎魯特、巴林、敖漢、奈曼、喀喇沁和土默特八路兵馬,總計馬步兵兩萬餘。
這一次的會盟,一個細節深深地烙印在了所有人的心頭。
蒙古諸貝勒覲見時的禮節,和從前完全不同了。
他們先是遙拜了兩次,到了黃臺吉的近前又叩拜了一次,最後才和黃臺吉行了抱腰之禮。
至於其他的小部落臺吉和塔步囊(成吉思汗後裔結婚者),更是行三跪三拜禮。
這意味著蒙古諸部已經徹底臣服黃臺吉,以後金的臣子自居。
黃臺吉和蒙古諸部會盟後,將所有兵馬分為兩路。
德格類、嶽託、阿濟格率領一路從義州出發,穿插到錦州和大淩河之間,用以切斷大淩河城明軍退路。
黃臺吉親率主力從土廠路出發,走廣寧大道,緊逼大淩河城下。
他下了嚴令,兩路兵馬必須於八月初六日在大淩河城下匯合。
初六上午,兩路後金大軍果然同時抵達大淩河城下。不但如此,還在城南抓到一個漢人,送到了黃臺吉面前。
什麼抓到的?
分明就是後金預先埋伏好的探子。
此人將大淩河城內的將領、兵力、糧草等所有情況都告知給了黃臺吉。
黃臺吉據此制定了圍城打援的計劃。
對大淩河城只是圍而不攻,在城池的四周挖掘壕溝。
不要以為那時的軍隊土工作業很差。
後金軍在大淩河城外挖掘的壕溝,長足足有三十里,而且與城池還有三里左右的距離。因此城頭的火炮根本產生不了威脅,也影響不了掘壕的進度。
壕溝深一丈、寬一丈,溝外還砌了牆,牆高也是一丈。上面又有垛口,可以方便後金軍的火槍、弓箭射擊。
而在牆的內側,又挖有壕溝,寬五尺,深七尺五寸,上面還用秸稈、泥土做了遮蓋,起到了陷阱的作用。
後金軍的大營將大淩河城徹底包圍了,營寨外同樣也有壕溝。
如果此時有飛機從空中俯瞰的話,就能夠看到,大淩河城就好像一隻昆蟲,而那些壕溝就像蛛網。
昆蟲被困在蛛網中間,無論怎麼掙扎,都不可能掙脫了。
一直到第二天,大淩河城中諸將才反應過來,後金改變戰術了。
眼見著壕溝在大地上無限延展,祖大壽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無奈之下,只好派出一支兵力襲擾,希望延緩後金軍挖掘的速度。
後金軍早有準備,犀利的反擊之下,還擒獲了帶兵出城作戰的都司王延祚。
之後的日子裡,雙方就在掘壕——試探——掘壕中來回迴圈。而隨著壕溝的日已成型,城內的明軍就算是想要突圍,都已經做不到了。
他們唯一的指望,就是援軍。
八月初四,身在山海關的孫承宗、丘禾嘉和高起潛就接到了祖大壽的求援信。
“東虜來勢洶洶,大淩河城尚未築就,祖總戎糧草不濟,必須儘快增援。為今之計,當盡起山海關之兵赴援。再給陛下上疏,請求朝廷派遣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