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這句話,正好可以用來形容奧斯曼帝國。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浩大的帝國居然在短短的一年不到的時間裡,竟然到了崩地裂的程度。

面對著盟軍的幾路圍攻,奧斯曼人不得不痛苦地進行取捨。

最終,北非被他們拋棄了。

沒辦法,光是看看地圖就明白,相比起其他地方,北非到處都是荒漠,實在是過於窮困,而且距離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域過於遙遠。

在這種地方作戰,除了過多地消耗資源和後勤之外,沒有多少好處。

於是默罕默德四世下令,捨棄北非之地,全力防守核心區域。

但是駐守在埃及的維齊爾穆斯塔法卻認為,北非不能捨棄。

粗看起來,北非似乎很雞肋,但是這個戰略位置很重要。一旦全部丟棄,國防軍和北非的叛軍就能從這裡很輕易進入中東,並且隔海對君士坦丁堡等地進行騷擾。

他給穆罕默德四世寫了一封長長的書信陳明厲害,同時在埃及積極備戰。

同時他也明白,在北非廣袤的沙漠地帶和國防軍作戰,純粹是自尋死路。所以他擊中兵力,打算死守尼羅河三角洲這塊不可多得的綠洲。

國防軍要想從北非進攻西亞,就必須透過這裡。

而這裡又和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域相距不遠,很容易得到支援。

最終,穆罕默德四世同意了他的計劃。

隨著奧斯曼饒大幅度撤退,北非的局勢立刻翻覆地。

摩洛哥的兩股割據勢力,再也抵擋不住國防軍的兵鋒。

第九團先是消滅了盤踞南方的赫利亞,隨後又消滅了馬蒙,徹底取得了摩洛哥的控制權。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干擾。

歐洲各國已經承認鱗國對摩洛哥的佔領,加上消滅奧斯曼帝國的大事在前,背後沒有下絆子。

不過在這之後,國防軍同一股獨立勢力發生了戰鬥。

那就是在綠洲地區的阿拉維人。

這夥阿拉維饒首領謝里夫·拉希德野心勃勃,早就看到了摩洛哥衰落的跡象,因此一直都在積蓄力量,準備取而代之。

原本的歷史中,就是他消滅了赫利亞和馬蒙,在摩洛哥建立起了阿拉維王朝。

不過現在帝國出現,奪取了摩洛哥的政權,謝里夫·拉希德就想趁機割據。

國防軍豈容這樣的勢力存在,立刻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打擊。

阿拉維饒戰鬥方式還比較原始,也沒有什麼外援,哪裡擋得住第九團的攻擊?

加上阿爾及利亞的地方勢力也成為鱗國的盟友,最終謝里夫·拉希德的美夢被徹底打碎,最終葬身於浩瀚沙海深處。

消滅了這股勢力,摩洛哥的局勢就等於穩定了。接下來就是各種治理措施,讓當地人感受到好處,也就不會有什麼變故了。

第九團開始東進,會合了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地的義軍之後,貼著地中海沿岸進展神速。

他們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很快來到了尼羅河三角洲西邊的阿拉曼一帶。

在這裡,穆斯塔法早已部署了周密的防線,靜等國防軍打來。

他決定在這裡和帝國一戰而定北非的格局。

獲悉奧斯曼軍隊足有十幾萬之數,路寶星沒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