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官員們充滿利用了這種資訊差,上來就是風捲殘雲的霹靂手段,完全不給地主、士紳反應和應對的時間。

大批大批的地主和士紳被消滅,地位底下的商人得到扶持,備受壓迫的農民得到好處,安南迅速開始變天。

哪裡的人都是一樣的。

得到好處的情況下,屁股都會迅速轉變。

從安南統治階級手中繳獲而來的巨大財富,被帝國官員進行了細心而妥善的處理。

大型資產要麼轉賣給了帝國商人,要麼和帝國商人合股,從而得到帝國商人支付的好處,轉化為了國防軍作戰的軍費。

帝國商人早就對安南的財富垂涎三尺,怎能放過這個機會?

有實力的單打獨鬥,實力不足的就聯合起來,組成集團公司下場。

比如潮汕商人就聯合起來,從政府手中購買了峴港碼頭百分之四十五到股權,也讓政府收入了一百八十萬元。

光是這一筆生意,就完全抵消了陸戰一師的軍費。

除此之外,廣西和雲南甚至由當地政府出面,組織起來購買了紅河平原大約兩百萬畝的耕地。

這些耕地有效解決了雲、桂兩省耕地不足的窘境。

可以預見到是,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光靠這些耕地,兩省都不用為糧食擔憂,從而也解決了國家的大麻煩。

大型資產只有帝國商人才能吃得下,至於土地則被官員們主持,分配給了安南百姓。

這個大殺器一使出來,安南民間對帝國的仇視態度迅速消失。

畢竟對於百姓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

擁有了土地,就等於擁有了活路。

尤其是帝國免除農業稅,每年僅僅只需要上繳產出的十分之一,其餘的都是自己的。

這種好事,從前想都不敢想。

也不能說安南的百姓見利忘義,心無國家,實在是這個年代除了中國,大多數地區的人們就沒有什麼家國概念。

加上政權變更頻繁,又總是飽受壓迫,讓普通百姓都活的渾渾噩噩,只專注於眼下的活路。

誰能給他們活路,誰就是爹!

商業立國的帝國,對於土地的渴望不高,因此可以勻出一定的資源給予這些百姓,立刻就成為了這個時代少有的善良之輩。

安南百姓看著屬於自己的土地,當然不願意再回到從前貧窮的生活,立刻化身為了帝國最忠誠的擁躉。

而有了如此強大的民間支援,帝國的進展怎麼可能不順利?

五月十五,風塵僕僕的阮軍經過千里跋涉,終於趕了回來。

他們沒有在峴港停留(此時峴港還在阮氏手裡,但已經被帝國賣了),而是火速南下,希望儘快收復丟失之地。

見敵軍疲師而來,郝華清差點笑暈過去。

“馬上給慕容復副師長傳信,讓他在南洋艦隊的配合下,直撲峴港。其餘各部,立刻前出,我要在廣義和阮軍一決勝負。”

陸戰一師前師長唐文煥已經就任海軍部副部長,郝華清覺得自己也可以更進一步了。

消滅阮軍,就是他的揚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