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5章 歐洲的改變(第2/2頁)
章節報錯
“或許各位先生都覺得,喜歡商貿的人掌控英國,可以成為荷蘭的商機。但是,在我看來,那將成為荷蘭的末日。”
說罷,徐爾爵抬起筆,在地圖上畫出了荷蘭前往新大陸新尼德蘭以及荷蘭順著大西洋南下前往東方的航線。
然後,他就在這兩條航線接近英國的位置,咔咔畫了兩個大大的叉。
還需要說什麼嗎?
已經不需要了。
在座的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看到這一幕,齊齊色變。
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認為,帝國使團的到來,目的是為了同荷蘭建交,鞏固盟約的。
甚至在帝國使團內部,也有許多人是這麼認為的。
而只有廖中堅、徐爾爵、孔之光以及帝國駐荷蘭大使四人才知道,帝國這一次出訪,最大的針對物件其實是英國。
在這個時期的歐洲,英國並不起眼。
人們的焦點都集中在大陸上,三十年戰爭令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場漫長的戰爭將決出歐洲的霸主。
當同一時間英國開始內戰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暗自竊喜,認為英國上不得檯面,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時機。
所有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場英國內戰將會給未來三百多年的世界局勢帶來怎樣的影響。
廖中堅等人當然也看不出來。
可他們的背後有左夢庚啊!
當無比詳細的分析和推演被他們閱讀後,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對皇帝陛下獻上最徹底的敬意,然後按照皇帝的意志在歐洲開展他們的工作。
干涉英國內戰,打斷英國的程序,消滅一個潛在的敵人。
當然了,這個計劃只靠使團自身是無法做到的。
雖然他們有七艘三級戰列艦以及四百名陸戰士兵,可這個力量在歐洲算不上什麼。
廖中堅等人要做的,就是在歐洲尋找合適的物件,鼓動他們來干涉英國事務。
最佳的選擇,毫無疑問就是荷蘭。
別看荷蘭跟英國議會都是信奉新教的,而且彼此關係密切、商貿頻繁,但左夢庚深切知道,再過不久,雙方就要變成打生打死的對手。
甚至都沒有等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他料想如今英荷爭端的苗頭已經出現了,哪怕並不明顯,但是有了使團的挑撥,荷蘭人一定能夠認識到這點。
而讓荷蘭人充分認識到危機的辦法,就是徐爾爵在地圖上畫的那兩個叉。
荷蘭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十分依賴海洋貿易立國。
可實際上,從地理位置來講,對荷蘭十分不利。
荷蘭略微靠近歐洲北部,這就導致他們對外的航線很容易就會被人掐斷。
不論是通往新大陸新尼德蘭的航線,還是通往亞洲的航線,無一例外,都要經過英倫諸島附近。
也就是說,一旦英荷發生衝突,英國隨隨便便就能讓荷蘭的海貿斷絕。
響鼓不用重錘,徐爾爵相信,這兩個叉一畫出來,歐洲的局勢不可能不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