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5章 完成積累(第1/2頁)
章節報錯
“耕種之術,自秦漢唐宋以來,時至今日可謂躍進千里。農田所產,早已數倍前人。然即便如此,天下生民能否果腹,依然要看老天爺的眼色。近些年來災害一日勝於一日,只憑舊有的土地,再如何耕作也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有所改善,只有兩個方法……”
黃士俊對於農耕並不是很瞭解,但也知道左夢庚所說的實乃至理名言。
華夏是農耕民族,千百年來為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了提升種植的技術嘔心瀝血,各種農耕著作更是層出不窮。
然而人力有時而窮,面對著如今格外慘烈又接踵而至的各種天災,真的是讓人徒呼奈何。
以往一說起如今的動盪局勢,不少人都會歸咎於帝王和朝廷。
彷彿只要帝王和朝廷修身修德、廣興仁政,便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不能說帝王和朝廷一點責任都沒有,可如果都推到帝王和朝廷的身上,未免太過於苛刻。
黃士俊本身就是朝廷高官,對於帝王的所作所為、朝廷的運轉施行全都無比熟悉,自然不能跟那些白目書生一般,非黑即白。
今日見左夢庚拋開帝王和朝廷的作為,甚至也不管地主、藩王、官吏的惡行,只從最基本的耕作之處講起,不由的讓他心生欽佩。
這人雖然是大明的叛逆,可是卻持論公正,遠勝天下人。
能取得偌大的基業,實在是有無與倫比的過人之處。
同左夢庚一比,紫禁城中的那位皇帝實在是相形見絀。
左夢庚可不知道黃士俊的心中翻江倒海,思慮萬千。
他還在說著自己的見解。
“要想妥善的應對天災人禍,第一個辦法就是不斷提升耕種的技術。倘若有一天能夠不管天時、不管地利,依舊能夠五穀豐登,那麼自然沒有飢餓之患。”
這個說法,令黃士俊搖頭嘆息不止。
“雖是至理名言,可是天道有常,非人力所能及,行不通的。”
左夢庚點點頭,並沒有反駁。
雖然他知曉後世無數種令人驚歎的農業技術,但憑心而論,即便是在科技那麼發達的後世,農業也不能完全脫離天時、氣候的影響。
“第二種辦法,就是積極對外開拓。手中掌握的土地越多,那麼就可以更好的分攤損耗成本。如此一來,儘管天災仍在,可是百姓收穫的渠道變多,自然而然就可以衣食充足。”
第二個辦法,也是他正在做的,更是這個時代歐洲國家也在做的。
黃士俊卻不認同。
“開疆拓土,帝王之願也。然而千百年來,強如皇漢、興如盛唐,也難逃國衰民退之局。夏王殿下切莫要陷入迷途。”
說來說去,他的所思所想還是困於儒家之道。
左夢庚哈哈大笑。
“玉嵛公,可知我夏國早已拓地千里、產糧無數?這才是我夏國能夠國泰民安的根本原因。”
黃士俊瞠目結舌,有些不敢相信。
“如今天下格局歷歷在目,老夫雖然愚鈍,卻也時時關注。實不知夏國拓地千里,所言何出?”
左夢庚對於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自得。
“夏國與大明不同,眼光從未侷限於中原之地。時至今日,夏國已在遼東極北之地建立行省。此地比滿清所據之遼沉更遠,但是沃野千里、土地肥沃。除了一些未開化的土著之外,實乃無主之地。現如今這些土地都在我夏國手中,更是遷徙的百姓過去,用心開墾。就在年前,那邊傳來彙報,已然迎來豐收。”
左夢庚就像一個炫耀玩具的孩子,令人拿來地圖,展示給黃士俊看。
待看到吉林省之所在,黃士俊什麼都明白了,不禁頓足哀嘆。
“唉,當年太祖皇帝封鎖海疆,片板不許下海,方有今日之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