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 探討(第1/2頁)
章節報錯
求見左夢庚的老先生,乃是朝中重臣。
黃士俊,字亮坦,號玉嵛,以七十高齡而步入大明閣臣之列。
“朝中紛紛擾擾,各抒己見,以致於亂成麻團。老夫心煩意亂,卻不忍再增糾葛,因此辭官歸鄉。途徑山東,屢見新鮮,因此叨擾了殿下,還望恕罪。”
黃士俊說明了拜見的緣由。
聽到他辭官了,左夢庚想起此老的資料,不禁笑言。
“世人皆言,玉嵛公擁有神鬼莫測之能,可預知朝堂兇危。此番莫不是也如此?”
黃士俊在大明官場當中,算上這一次,一共辭官了三次。
而這三次,都幫助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還保住了清譽。
他第一次辭官,是在天啟三年。
因為魏忠賢當權,他氣不過,也知道事不可為,乾脆辭官歸鄉。
當時他的好友楊璉、左光斗等人就稱讚他知曉先機。
事實也是如此。
後來朝中的爭鬥愈演愈烈,楊璉、左光斗等人全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他第二次辭官,是在崇禎三年。
彼時己己之變剛過,崇禎對東林黨徹底拋棄,開始大肆清算。
黃士俊敏銳地察覺到這位帝王似乎和先帝沒什麼區別,便選擇了辭官歸鄉,又避免了捲入風波。
到這一次,同樣是發覺了朝中局勢不穩。更重要的是,大明的頹勢已經止不住了。
本來即將徹底剿滅農民軍,讓朝中上下都彈冠相慶,覺得安內之舉即將大功告成。
可是清軍的入寇,一下子打醒了許多人。
這更是讓許多人產生了天命如此、如之奈何的悲觀情緒。
在見識到楊嗣昌等人的肆意妄為和崇禎的歇斯底里之後,黃士俊徹底失望,再一次提出了辭官。
崇禎沒有挽留,也不想聽他召回東林賢達的意見。
黃士俊滿腔抱負不得實現,鬱郁南下。因為要走運河,恰好經過夏國境內。
看了沿岸富足安寧的景象,黃士俊大為驚奇,乾脆下了船,在山東各地遊歷起來。
到濟南之前,他其實已經走過很多地方了。
而走的越多、看到越多,對於夏國的強盛也就感受到越深。
雖然自幼可在骨子裡的忠義思想讓他還對大明留戀不已,但黃士俊不得不承認,未來能夠取天下者,非夏國莫屬。
他也沒有想過要拜見左夢庚。
素無瓜葛,左夢庚未必會見他。
結果巧之又巧,他親眼見證了歷史上第一樁基於法律的離婚桉,又親眼觀看了左夢庚的審桉過程。
他的心中實在有太多的好奇,便提出了拜見。
“子曰,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殿下為女子張目,行平等之舉,不怕乾坤顛倒,秩序崩塌,世間大亂嗎?”
對於這種極為傳統的疑問,左夢庚鋒芒畢露。
“孔夫子說的話,也未必全對。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自然要有所變通。最起碼現如今在夏國,男女平等之理讓整個民間都煥然一新,朝氣蓬勃,實為善政也。”
黃士俊瞠目結舌,頭腦一片空白。
他本來準備了許許多多的辯詞,打算和左夢庚深入探討一番。
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左夢庚上來第一句就否決了孔子的無上權威。
他們這些傳統士大夫與人辯論的時候,素來都是“子曰”“至聖先師言”掛在嘴邊的。
只要引用了孔夫子的話,那就必然佔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