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多爾袞和豪格分別率領兩路大軍從盛京出發。

藉助涼爽的天氣,繞過大明的遼西防線,突然出現在了長城邊關之外。

這些年來,大明的長城防線被滿清屢次蹂躪,早已千瘡百孔,起不到任何的防護作用。

九月二十二,在內奸的配合之下,豪格突然發動襲擊。根本就不給明軍任何準備時間,僅僅只用了一個半時辰,就攻破了密雲的牆子嶺。

大明的軍隊,如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

其中一個集團,在山海關和遼西一帶同滿清對峙。

另一個集團原本在中原一帶清剿流寇,現在則被調到了夏國周邊地區圖謀不軌。

京師雖然是大明的都城,但周邊地區卻虛弱無比。

豪格破關之後,完全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清軍如同開了閘的洪水,迅速蔓延各地。

駐守在薊州的薊遼總督吳阿衡,只來得及給京師送去一封告急文書,就被清軍攻破了城池,他本人也死於清軍的刀下。

大明朝廷這邊正在苦心孤詣的籌謀著怎麼對付夏國,突然聽聞清軍破關,上上下下全都傻了眼。

“陛下,東虜來勢洶洶,所圖甚大,就連山海關亦遭遇攻擊。京師乃國本所在,更是不容有失。還請立刻下旨,讓各地出兵勤王護駕。”

楊嗣昌焦頭爛額。

此時此刻,已經顧不得去對付夏國了。

禍亂京畿、攻城略地的清軍,才是當下的大敵。

崇禎端坐於御座之上,滿腔憤滿幾乎化作血水從口中噴出。

他真想問問頭頂的蒼天,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它的兒子?

好不容易將流寇給壓制了下去,只要再努力一下,消滅夏國,便可讓中原恢復寧靜。到了那時,解決邊患之後,大明中興方才有望。

現在可好,流寇雖然偃旗息鼓,但夏國的威脅仍如梗在喉。滿清卻又突然打來,將朝廷好好的佈置毀於一旦。

“立刻傳旨,讓盧象升率領宣府、大同、山西的兵馬勤王。高起潛率領遼東兵馬,堵截東虜後路。”

聽到他的安排,楊嗣昌只覺得頗為不妥。

“陛下,以微臣之見,當傳令洪兵憲率領兵馬即刻北上。如此三面夾攻,大破東虜,或許有望。”

盧象升和高起潛的兵馬雖然算作精銳,但洪承疇率領的三邊大軍就住紮在大名府、歸德府一帶。

只要北上,不說一定能夠消滅清軍,最起碼可以保住各地免受清軍的荼毒。

誰知這個萬全之策被崇禎聽在耳中,卻沒有引起任何波瀾。

“洪承疇的兵馬, 暫且不動。”

就在楊嗣昌迷惑不解、再想勸戒的時候,崇禎終於說出了他的擔憂。

“朕只怕夏賊趁虛而入。倘若到了那時,便真的要天崩地裂、乾坤倒轉了。”

他的說法,讓楊嗣昌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楊嗣昌總覺著,夏國並不會趁機出兵。

畢竟先前幾次清軍入寇的時候,夏國都沒有趁人之危,甚至還著實接納了不少淪為難民的百姓。

但這種想法他只能憋在心裡,根本不敢說出來。

面前的這位君王,猜忌之心可謂亙古之最。

要是被他懷疑自己不夠忠心,那可是腦袋要搬家的。

不管怎麼說,隨著清軍的入關,整個局勢開始飛速變化。

原本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的明、夏對峙,迅速演變為了大明的防禦作戰。

明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