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崇禎的成長(第2/2頁)
章節報錯
崇禎似乎被說動了,臉色猶疑。
階下的全都是人精,注意到這一幕,立刻緊緊咬上。
“陛下,老臣殘破之軀,死不足惜。願親往滄州,定要讓那左逆幡然悔悟。”
溫體仁緊隨周延儒之後。
“臣亦願往。”
一時之間,眾臣人人出列自請,彷彿個個都急功好義,憂心國事。
實在是他們怕了。
怕崇禎真的堅持御駕親征。
到時候崇禎如何不知道,他們這些被趕到陣前的臣子,只怕全都要變成炮灰。
所有文武意見一致,剛愎如崇禎也不得不慎重。
“周卿、溫卿乃國之重臣、朝廷頂梁,豈是左逆可以攀望?爾等仔細商討,拿出合適人選。切莫有損國威,否則定當嚴懲不貸!”
崇禎雖然否了周延儒和溫體仁的請願,但也退了一步,默許了和山東和談。
群臣不由的鬆了一口氣,渾然沒有察覺到上面的那個皇帝,悄然有了改變。
人會成長的不單單是承受打擊的能力,還有見識和手段。
剛剛繼位時的崇禎,毫無疑問是沒有任何從政能力的。
藩王出身,朝不保夕的日子,讓他唯一學會的就是權謀之道。
而他也是憑藉著這一點,順利的幹掉了閹黨。
但權謀和治國完全是兩回事。
很快崇禎就為自己天真的治國方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其中當然也有他受教育不足的原因在內。
身為皇子,崇禎對於大明王朝最深刻的認識,就是他的列祖列宗。
而出於榮譽感,最被他推崇和學習的,毫無疑問就是朱元璋和朱棣。
這兩位開國皇帝以其雄才大略、強硬彪悍的作風,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礎。
崇禎一直以來,都以這兩位祖先為榜樣。自然而然學到的,也就是寧折不彎的秉性。
可時過境遷,經過兩百多年的衍變,他所認知的兩位開國皇帝自然經過了諸多的修飾。
他能學習和繼承到的東西顯然並不全面。
他只學到了朱元璋和朱棣的剛烈,卻沒有學到兩位開國皇帝的手腕。
於是表現在他的身上的,唯有剛愎自用。
加上處理閹黨的手段太漂亮,導致外界對他給予厚望,讓他放不下聖君明主的架子。
等到他意識到,真正的國政處理並非那麼簡單的時候,他的應對手法也就十分的粗糙和可笑。
明知道遼東的後金短時間內不能平定,必須要結束在遼東方面的消耗,先全力解決西北之亂。
可他毫無擔當,只是默許袁崇煥和毛文龍同黃臺吉接洽。
別說黃臺吉占盡優勢,即便有心和談,可他這個能做主的皇帝不出面,黃臺吉又怎麼敢相信袁崇煥和毛文龍的承諾?
於是這兩場欲蓋彰彌的和談最終不了了之。
崇禎也被黃臺吉殺到城下,臉面徹底丟光。
而為了挽回臉面,轉移矛盾,崇禎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嫁禍於袁崇煥。
讓袁崇煥背了所有的罪責。
這些都是崇禎成長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