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左夢庚的刺激,崇禎的這種偏執還會繼續下去。

一如原來的歷史中那樣,不斷的犯錯,不斷的甩鍋,最終導致眾叛親離。

偌大的江山全部喪失。

可左夢庚異軍突起,刀鋒所指,已經逼到了他的咽喉處。

生死存亡之際, 這個年輕的皇帝終於在屢屢挫折之後有了那麼一丁點的進步。

明知事不可為,他偏偏要喊打喊殺,還要捆綁上所有的臣子御駕親征。

他知道這麼做的結果嗎?

他當然知道。

而他所求的也並非玉石俱焚。

這一招……

叫以進為退。

作為歷史上最霸道、最暴躁的開國之君,朱元璋將自己的性格牢牢的烙印在了這個王朝身上。

朱棣又是全盤學習他的父親,再一次加強了大明的這個性格。

作為一個寧折不彎、遇強則強的人,朱元璋覺著,大明的人不能沒有氣節。

尤其是文武百官, 作為國家的棟樑,一旦缺少了氣節, 則大明便挺不起腰板。

因此他一直在著重塑造這種氣節。

以至於在這之後的兩百年中,大明的忠臣義士那是層出不窮。即便是在明亡之際,依舊有無數的人選擇捨身取義。

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做法卻帶給了後代一個極大的困擾。

大禮議之爭,固然加強了嘉靖的皇權。可同樣的,寧折不彎的臣子們與皇帝開始離心離德。

尤其是在處理國事時,一旦有誰對外稍微軟弱,一定立刻就被口誅筆伐。

從名譽到肉身,徹底毀滅。

然而政治並不能一味的剛硬。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

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手段才是維護國家利益的辦法。

譬如崇禎繼位之初,倘若當真能夠拉下臉面,採取對後金綏靖的政策。

唾面自乾,臥薪嚐膽。

先集中全力解決西北民亂,無後顧之憂後,再傾全國之力,後金只怕會大難臨頭。

奈何崇禎這個皇帝好面兒,大明的臣子們又骨頭太硬, 並不允許他這個皇帝展現軟弱。

於是大明就被逼的左支右絀、作繭自縛, 宛如陷在了泥潭中越陷越深。

這一次,左夢庚帶來的危機,讓崇禎切實的感受到了滅頂之災。

他不得不思考,眼下的這個十面圍城,到底該如何脫困?

透過高起潛、左良玉、王之龍還有錦衣衛的情報,崇禎非常清楚,這些對手當中,左夢庚雖然是後起之秀,但他的實力也是最恐怖的。

順理成章的,先易後難這個策略也就是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