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根源【補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萬賞加更】(第3/3頁)
章節報錯
但這場敗仗讓孫承宗下臺了,他制定的十面圍困的戰略,也由於閹黨的為反對而反對徹底流產。
不但如此,閹黨更是將手伸向了遼東。
結果袁崇煥和王之臣督撫不和,重現了當初熊廷弼和王化貞的情形。
袁崇煥怒而辭職,本來好好的遼東局勢一瀉千里,再無挽回的餘地。
同時隨著朝中東林黨的潰敗,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也不得不下臺。
沒有了袁可立的全力支援,毛文龍也就成為了無根浮萍。不但沒有守住遼東半島,也只能坐視朝鮮被後金逼降。
他自己只能帶著殘兵敗將困守孤島,完全失去了對後金的牽制作用。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毛文龍在軍事上已經到了盡頭。
後世那些認為困守皮島的毛文龍能牽制後金的人,就和常凱申覺著衛立煌只要帶領瀋陽的國軍西進、就能解錦州之圍甚至戰勝我軍一樣,全都是想當然罷了。
在許多人的眼中,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就是數字那麼簡單。
好像有十萬大軍,就能發揮出十萬大軍的實力。
完全不考慮戰鬥力的。
毛文龍要是真的能夠牽制後金,還需要看著後金逼降朝鮮,又丟了遼東半島?
還不是因為打不過。
崇禎元年,各地明軍因為欠餉譁變,源頭就是天啟和閹黨埋下的禍根。
不但導致了左良玉被罷官,最嚴重的是薊鎮門戶大開,也為黃臺吉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毛文龍雖然失去了軍事上的作用,經濟上也給明廷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他在政治上,還是有用的。
那就是後世他經常被人詬病的所謂投降後金事宜。
其實那些書信,只是毛文龍秉承明廷的意思,在與後金議和而已。
不但他在做,袁崇煥也在做。
所有說袁崇煥、毛文龍要投降後金的,其實都是故意黑罷了。
至於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壯語,很可能未必是平定遼東,而是讓遼東平靜。
倘若議和成功,遼東不就平靜了嘛。
當然,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根據,只是猜測。
不過毛文龍負責的議和事宜,終於在和後金八封書信往來後,徹底破產。
毛文龍和後金的書信往來,並不能作為毛文龍有意投降的罪證。因為他的這些行動,都有塘報上奏朝廷了。
這理所當然可以視作,其實明廷是在默許毛文龍和後金議和。
後世的許多觀點認為,後金使者闊科的被抓,是導致崇禎下旨核定東江鎮軍餉的誘因。
但實際上,真正導致崇禎這麼做的真正原因,是毛文龍給皇太極的最後一封信。
【閱汗來書,甚感不解。其驕恣失信,俾人生疑之處,我豈能不知乎?況議和之事,乃兩國所願,於兩地有益之事。爾若不願,則亦已耳!何以大言欺我?】
這樣的話語,代表的意思只有一個。
那就是議和談判徹底破裂。
至此,於明廷而言,毛文龍在政治上的用處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