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章穎、許孚遠這樣的名士,才能夠教匯出劉宗周這樣的大學問家。

劉宗周還在講述自己的治學經歷。

“老夫以程朱入門,後涉陽明。心、理兼顧後,略有所得。承蒙世人厚愛,薄有幸名。老夫原以為學已有成,當可修身、齊家、治天下,輔佐君主、匡扶社稷,挽救大明江山頹唐。相信諸位,與老夫心意相同者,必不在少數。”

眾人大笑,連綿不絕。

書中自有黃金屋,學的文武藝,當然要賣與帝王家。

這也是讀書人考取功名如過江之鯽的原因。

幾乎大部分無心仕途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是自知功名無望罷了。

劉宗周把鋪墊做好了,徐徐進入主題。

“在座諸位,與老夫一般,仕途蹉跎者不在少數。試問各位,是我等報國之心不夠堅貞嗎?”

下面一片嘈雜的議論聲,許多人都悲憤搖頭。

當然沒有人會說自己無心報國。

仕途蹉跎,大多數的原因,不是苦心勸諫為君王所不喜,要麼為奸人所害。

即使擔責受罰,可又有多少是不願同流合汙,面對著時局無可奈何呢?

“老夫觀之,今日諸君,為官做宰者寡,江湖鄉野者眾。試問諸君,雖不能為官,然可有救世救民之心?”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今天跑來聽劉宗周講學的,身負功名的人十不足一。其餘多數,更是平民百姓。

只因江南富庶,便是平民,就學之人也不知凡幾。

劉宗周這個問題,可謂是切中要害。

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天下,那麼作為平明百姓,或者是處江湖之遠計程車紳,究竟有沒有秉承這個教條呢?

須臾平靜之後,在場眾人突然心有靈犀,齊聲唱和。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當年東林書院之宗旨,今日已深入民心。

看到這個盛況,劉宗周當真是熱淚盈眶。

“不知諸君遠離朝堂,身無微權,何以暢用所學?”

場面剎那間肅靜下來,所有人都陷入思考。顯然都是在思索,自己可曾在平日裡用上信奉之所學。

可大多數人都面露迷茫,竟找不到一點學以致用的地方。

這種感覺,一下子令許多人惶恐起來。

難道遊歷於市井之間,俗氣沾身,已經令他們忘卻了聖人之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