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領袖,軍也好,政也好,包括思想領域,都必須要彰顯自己的存在感。

尤其是思想領域,只有他參與其中,才能把持好方向,不至於產生混亂。

除此之外,他還需要進行引導,發動大家的頭腦風暴,使大家的思想是朝著更先進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產生倒退。

當眾人開始討論君主的定位時,左夢庚就知道時機已到,於是拿出了《國富論》的最終章,論君主和國家的收入。

恰好徐若琳編譯完了《君主論》,簡直是給他的神助攻。

左夢庚拿出兩部論述,立刻激發了大家的熱情,紛紛帶著文稿回去拼讀、學習起來。

可以想見,下次的探討會上,又會是一番熱鬧。

其實在傳播這些思想的過程中,左夢庚一直都隱藏著深意。

那就是傳輸國家的概念。

這個時代的明人,其實是沒有太確切的國家概念的。他們對世界的劃分,是以王朝、民族為界限的。

很樸素,也很符合當下的環境。

但左夢庚深知,中華民族要想突破地域的限制,真正地融入這個世界,成為開拓者,那麼更加完整的國家概念就必須深入人心。

表面看起來是論君主和討論政權的收入,但衍生開來,可不就是國家的理念嘛。

這一次回師,雖然是因為和衡王府的衝突,但也湊巧,可以讓新軍重新整編。

軍部的會議上,左夢庚做出決斷。

“第一團、第三團,抽調出一半的人來,補充到第二師第一旅去。寧為平,你去擔任第二師第一旅旅長。”

其他軍官看著升任旅長的寧為平,不禁非常羨慕。

出去打了幾仗,儘管都是平推,但軍官和士兵都增長了戰鬥經驗。

這就讓新軍有了擴充的基礎。

原本空架子的第二師(臨清協)也可以進入完善階段了。

對於這個決定,茅元儀是最開心的。

他來到臨清,加入新軍,就是為了實現征戰沙場的夢想,日後能夠收復遼東。

在第一師出征的日子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訓練新兵。

原本他以為這些新兵就是第二師的根基,沒想到左夢庚更加深謀遠慮。

先帶著第一師的兩個團出去打仗,得到鍛鍊後,回來就拿出一半的人手送入第二師。

這樣一來,第二師一下子就有了一批經驗不錯的軍官,不至於從上到下全是新丁。

再從第二師調一批新兵加入到第一師,又不會太損害第一師的戰鬥力。

後續的作戰中,再打幾場,第一師和第二師就都鍛煉出來了。

會議上,大家經過討論,第二師的指揮機構也組建起來。

師長茅元儀,政委張繼孟,參謀長左永,軍參謀長柳一元兼任第一師參謀長。

目前第二師只能組建出第一旅,旅長寧為平,政委是原一師一旅政委易國政平調。

寧為平和易國政都是政委出身,一起擔任新建的二師一旅主官,其中也包含著左夢庚的深意。

他需要掌控絕對的軍權,自然要安排信得過的人。

一師一旅政委由二旅三團政委婁甫接任,三團的政委則由益都之戰表現出眾的三團七營營長簡宗安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