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志同道合者眾(第3/3頁)
章節報錯
經歷過後世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的人都知道,這樣做才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的正確出路。
但問題是,地主階級兼併土地的目的只是為了搶奪財富,並不會在農業生產上進行任何的投入。
反正靠著搶奪來的土地就可以過著富足奢華的生活,地主階級怎麼會有意願在農業生產當中投入成本呢?
當天災出現,農業減產時,地主階級的做法並不是想辦法提升農作物對抗災害的能力,而是繼續擴大土地兼併,依靠數量的優勢來彌補產量的不足。
最後的一點小問題就是,落後的封建社會沒辦法滿足更多的人口在脫離農業之後的生存。
農業社會的生產比較單一,行業種類不多,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十分有限。
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之後,並不能從其他的地方獲得生存所需,最終只能走上流亡的道路。
這就是這個時代殘酷的現狀。
即使有給農業增產增收的辦法,但掌握著土地的地主階級並不會去做。
這也是地主階級和資本主義時代大農場主的最大不同。
後世大農場主雖然從事的也是農業,但他們其實更像是工廠主。
土地是他們的生產資料,糧食是他們的商品。
他們將產出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去販賣,換回來的收益,要麼是擴大再生產,要麼是化為自身的財富。
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大農場主自然願意在農業的增產增收上下功夫、搞研究。
可地主階級不同。
地主階級的財富是土地。
至於糧食,則是土地產出的果實。
地主階級擁有越多的土地就擁有越多的財富,至於土地上的產出,只是附帶的而已。
這也取決於封建社會,財富的種類單一。
糧食生產出來後,轉化不了多種型別的財富,自然也就無法刺激地主的積極性。
結果農業的產量無法提升,滿足不了更多的人口需要,農民的土地又被搶奪,加上天災亂政,一場龐大而猛烈的社會危機也就到來了。
左夢庚沒有說的太多,只是提了一嘴農業增產增收的問題,就已經讓劉宗周等人感受到了棘手。
地主是什麼德行,這些人當然清楚。
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本身也是地主。
只是和傳統的地主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財富里並不單單隻有土地,商業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這些農商結合的社會精英,對於整個社會的問題看待的也就更加全面。
自然也就知道左夢庚提及的增產增收問題,是多麼的困難。
至於殖民擴張的辦法,左夢庚壓根沒提。
和徐若琳說起來不需顧忌,也不會有什麼後果。但面對這些人,謹慎一些沒有壞處。
中華民族自趙宋以後,對外擴張的興趣就不是很大。
此時他無權無勢,提出來只會招惹麻煩。
待這些人回到朝廷後,面對那個貔貅一樣的帝王還有日漸惡化的局勢時,他們才會明白正確的道路在哪裡。
到時不用左夢庚折節下交、禮賢下士,只需要他做出一定的程度,這些人就會轉換陣營,成為他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