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勵精求治,宵旰靡寧。然程效太急,不免見小利而速近功,何以致唐、虞之治?夫今日所汲汲於近功者,非兵事乎?誠以屯守為上策,簡卒節餉,修刑政而威信布之,需以歲月,未有不望風束甲者,而陛下方銳意中興,刻期出塞。當此三空四盡之秋,竭天下之力以奉飢軍而軍愈驕,聚天下之軍以博一戰而戰無日,此計之左也……】

洋洋灑灑,何止千言。

劉宗周寫寫停停,時而皺眉,顯然其中頗多難處。

偶一轉頭,卻看到左夢庚意興闌珊,神情間頗為不屑。

“小子,你能看懂?”

左夢庚其實有些困了,聞言立刻驚醒,忙道:“晚輩才疏學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請老大人解惑。”

劉宗周書寫的這些內容,其實他是知道的。

正是劉宗周回京之後,給崇禎上的第一份奏疏,《面恩預矢責難之義以致君堯舜疏》。

其核心為:超然遠覽,以堯舜之學,行堯舜之道。

而左夢庚不解的,也是這個。

“老大人,行堯舜之道,無為而治,當真可以國泰民安、天下大治?”

東林黨在後世頗多詬病,劉宗周的這份奏疏也是佐證之一。

都什麼時候了,天下亂成一團,不思勵精圖治,搞什麼無為而治、堯舜之道,坑爹也沒有這麼坑的。

說起這個,劉宗周的愁思舒緩不少。

“君王身系天下,不可輕動。倘君王視天下為己物,予取予求,則規矩不存,法治盡壞,此滅亡之道也。唯有君王安坐中砥,臣僚忠事,各隨其道,才是正途。”

左夢庚大驚。

“此無為而治,乃君王無為,而非朝廷無為?”

劉宗周滿頭黑線。

“臭小子,你以為如何?偌大天下、朝廷,億兆黎民,大家都不做事,豈不是完蛋了?”

左夢庚脫口而出。

“這不就是君主立憲嘛。”

不經當時,不解其意。

對於劉宗周的這篇奏疏,左夢庚原本以為,也是老調重彈。

什麼堯舜之道啊、無為而治啊,簡直迂腐不堪。

可現在聽了當事人的話,他才明白,原來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壞在壞在,古文言簡而意泛,怎麼解釋都行,結果就讓後人解釋偏了。

想想也是,誰都不是傻子。

都什麼年代了,怎麼可能還想堯舜那時一樣,搞什麼無為而治。

之所以明朝的官員們喜歡這麼說,這麼去勸諫皇帝,其核心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從皇帝手中將權力拿回來。

縱觀明史兩百年,君臣之爭可謂是貫穿始終。

胡惟庸的造反是真的造反嗎?

還不是相權威脅到了皇權,讓朱元璋祭起了屠刀罷了。

在那之後,解縉、于謙、楊廷和、張居正等一代代的名臣,雖然是以各種名義被皇帝鬥倒的。

可拋開表面,其內裡核心都只有一個。

那就是君臣之爭。

可惜的是,在這些爭鬥中,臣僚都是失敗的一方。

究其原因,就在於明代的官員們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