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辦法(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種乾旱一來就持續數月、數年,即使修了水庫蓄了水,可不出兩月,水庫裡的水就蒸發的一乾二淨,有什麼用?
興修水利工程,對付小規模的旱災和水災效果出眾。但是面對這種末世級別的災情,只能是徒勞無功。
什麼叫赤地千里?
大片大片廣袤的土地數年滴雨不降,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黃河都斷流了。
這種程度的災情,以現今的技術手段,根本就不是任何官吏能夠解決的。
徐若琳出身官宦之家,父祖論證時旁聽了一些。可即使她的祖父徐光啟,也對明末的災情預估不足,導致她的認識不可能多麼的深刻。
此時被左夢庚揭開血淋淋的事實,不由怔怔。
“難道……難道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江山嗎?就沒有辦法了?”
“有。”
左夢庚說的斬釘截鐵,令徐若琳激動不已。
“有何辦法?”
“殖民,向外殖民。”
他怕徐若琳不懂,深入解釋了一下。
“你認識那些西洋來的傳教士,可曾聽他們說起過,如今的歐羅巴也是災害橫行?”
徐若琳露出懊惱的神情,頗為不好意思。
“我沒有詢問過。”
對此,左夢庚也只能惋惜不已。
明末的中國人和西方交流,侷限性太大了,很多重要的資訊都沒有掌握。
事實上明末這場將華夏折磨不輕的災害,其實在歐洲也同樣肆虐橫行,造成的危害同樣不小。
為何歐洲挺過去了呢?
有人說,是因為西方的平民逆來順受,即使生存的再艱難也不敢反抗。
這就是扯淡。
人在餓肚子的情況下,什麼瘋狂的事情都會做的出來,哪有什麼逆來順受之說?
之所以這種小冰河時期引發的災難沒有在歐洲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如今的歐洲開始了殖民時代。
大量的歐洲人口遷徙到了美洲、非洲等諸多無主之地,這一下子就讓歐洲的土地壓力得到了緩解。
殖民不但稀釋了本土的人口壓力,還可以從海外的殖民地得到充沛的物資反哺本土,這才是歐洲順利度過小冰河時期的真相。
“那些歐羅巴人為何能夠萬里迢迢跑到咱們這兒來?就是因為他們的足跡踏遍了這個地球,同時尋找到了許多富饒而無主的土地。他們從本土派出大量的人口,將那些土地佔為己有。原來本土可能和咱們一樣,每人一畝土地都沒有,現在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去了海外,那麼人均耕地面積就會大幅增加。又有了海外豐富的物產補充,這樣的天災對於他們來說,也就不算什麼了。”
道理很淺顯,順著左夢庚的描述,徐若琳很容易就在腦海裡勾勒出了完整的影象。
“只能向外移民嗎?”
左夢庚重重點頭。
“當今的情勢,要麼向外大量轉移人口,稀釋單位面積下的人口數量;要麼就只能依靠災害、戰爭來大幅削弱人口數量。兩者的最終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減輕土地的承載壓力。”
徐若琳不禁打了一個哆嗦,雙目無神。
“可我華夏之民,又能移到哪裡去?”
左夢庚覺得她想的有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