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印用明黃色的綢緞包裹,象徵著天下的權勢,永安王看了一眼,並未推辭,“多謝王兄。”

大印交出去了,皇帝忽然就覺得肩膀上的擔子鬆了下來,想著當了幾年皇帝,將大厲從泥沼當中拉扯出來,收服了南迴和葡蕃,功在千秋,也不枉費他熬幹了自己。

“我也該要歇歇了,這兩年若不是韓院判用盡畢生所學調理,只怕依照我這個身子也撐不到現在。”

“江山交到你的手裡,兄長十分放心,唯一擔憂的就是你後院空置,你若無後往後這江山又要交付給誰?”

想起宮外早前的那些傳言,他心裡很是憂心,這不喜女不喜男的,莫不是身子真的有問題?

對此,永安王只是說道:“我心中有數。”

三日後,屬於開明帝的時代結束了,永安王正式接受百官跪拜,主理朝政。

登基大典將在十二月初舉辦,距此已不足月餘,戶部一改摳搜的習慣,慷慨的撥出了一大筆銀錢供吏部使用,務必要將永安王的登基儀式辦的隆重體面。

朝臣們好似忽然又換髮出了新的氣象,整日上朝皆是精神抖擻。

當然,這些朝臣第一件事就是懇求永安王廣納后妃開枝散葉,皇帝后宮空置,江山後繼無人,老臣們表示:決不允許!!

那些操心的朝臣為此還遴選了京都各家高門貴女的畫像呈上,就等著永安王選擇,同時希望登基大典和立後大典一起舉行。

那些貴女大多都是朝臣府中的閨女,大家都曉得新帝后院空置,誰先一步進去懷上個嫡長子,那可是連帶著母家都要飛黃騰達,對於這樣的誘惑沒人不心動。

已經從最開始的表面和諧到暗中爭奪,又從暗中爭奪到了私下使袢子的時候。

一時間京都城裡莫名就多了許多的傳言,皆是關於那個名門貴女的。

誰家貴女面慈心狠,手段毒辣;

誰家貴女張揚跋扈,無品無德;

誰家貴女私德敗壞,心胸狹小......

那是說的有鼻子有眼,猶如傳言之人親眼所見。

賀薇和汪少夫人兩人每日都往的侯府跑,恨不得住到侯府裡,只因為這裡地大人少,適合她們看熱鬧說趣事。

莊喜樂每日都聽的目光炯炯,興趣來了還約著幾人一塊兒去茶樓聽熱鬧,現在可謂是群魔亂舞,手段盡出,就著這些訊息都能多吃一碗飯。

回到府中就和君元識感慨:“某某人真的是大禍害!!!”

多少貴女因他聲名掃地,他要不把這些姑娘都接到後宮去繼續熱鬧,都對不起大夥兒這麼盡心盡力籌謀。

一想想那些爭奪從民間到了後宮,永安王就像是一個香餑餑一般,每日被無數個妃嬪惦記著想要享用他,身體透支之下還要看那無窮無盡的奏摺,她就莫名的打了個寒戰,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