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暫緩(第2/3頁)
章節報錯
當然他們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即使這樣,也讓無數平民百姓高呼萬歲,感恩戴德。
土地,一直都是世家大族傳承之物,也是他們能世代傳承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畢竟只要你手裡有田,哪怕再如何落魄,也可以憑土地產生的收益,吃穿不愁,甚至東山再起。
楊不歸此舉,可謂是開了先河,以一己之力,對抗這個時代的規則。
另一邊,他又加大北齊的開發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
修路自然是重中之重。
北齊各郡的官道,只要是沒有下雨的天氣,時常能夠見到十來位軍士,推動幾百,上千斤的石碾不停滾動壓實。
千斤以上的重量,對於訓練有素的魏武卒和西涼將士而言,並不是什麼難以承受的重量。
有時候趕時間,三兩個軍士就能背起沉重石碾健步如飛。
隨著時間推移,北齊境內的官道慢慢變得夯實平坦,並且越來越寬敞,能夠通行的行人車馬數量逐漸增加。
就是人手不夠的緣故,不然以楊不歸的心思,官道必須是以水泥夯實一圈。
官道都由地方駐軍親自出面平整拓寬,遇到了山頭阻礙,除非那等山高林密難以清理的地域,否則直接請來潘鳳,紀靈等兩位大將,直接對山體進行瘋狂劈砍。
道道凌厲霸道的刀氣呼嘯,硬生生在不算渾厚的山體之中,闢出一條條可供行人車馬行走的道路。
遇到激流洶湧的河流,要麼直接取石切成石條,直接作為橋樑的主基,要麼就弄來百年樹齡巨木搭建穩固橋樑。
短短時間,北齊境內所有官道都,官道寬敞平整,橋樑堅實耐用,交通狀況出現極大改善。
有了良好的交通狀況,整個北齊的貿易自然就被盤活了。
北齊疆域遼闊,很多商賈馬不停蹄,足足得走幾一個月,才能由南至北,這還是在沒有遇到意外的情況下。
但隨著官道的修復,從南至北都可通行馬車,不用改道,自然是大大刺激出經濟貿易。
夏國南方的特產,能夠透過越來越方便的交通輸送出去,進來的商品種類也是多種多樣。
當然,這也是時間短暫的緣故,若是時間在長一些,整個夏國境內,必然還要翻上幾番。
如此欣欣向榮的景象,自然而然吸引了靠近北齊的大部分草原部族。
他們生活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內,大多以遊牧的方式生存,相比於中原富饒之地,他們生存更為艱難。
不少活不下去的草原流民,開始向著北齊遷徙。
對此楊不歸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願意在夏國落戶的,全都登記在冊,再有官府出面,發放土地。
而一些紙幣也開始在夏國流通,這種東西不僅攜帶方便,也便於計算。
當然,還有很多人不認可,畢竟在他們看來,你就用一些染著花花綠綠的紙幣就想獲得我的貨物,多少有些上當受騙的感覺。
後來,楊不歸不得不促使官府出面,以紙幣兌換現銀,才初步使人認可了錢幣。
發展最為迅猛的則是教育。
楊不歸不僅命人在在夏國境內各域修建學堂,還要求夏國境內十歲以下小孩上必須接受三年義務教育。
這期間,一切花銷,皆有朝廷報效,當然三年以後,若是還想要求學,或者想走科舉之路,那就得自掏腰包了。
……
泗水城官道之上,左右都是連綿起伏的山嶺,範閒一身黑衣,帶著王啟年,潛藏在一座小山後面。
“五竹叔,你確定他們走的是這條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