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鬚麵起源於抻面,起源於華國北方,是北方的傳統麵食之一。龍鬚麵起源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很多地方都有吃龍鬚麵的習俗。所謂抻面,你可以理解為拉麵,當然我習慣於說抻面。”

顧同舟一邊和麵,一邊說著。

在和麵的時候,他也在給高典講解著新增不同配料的比例。

“龍鬚麵是抻面演化而來的,在和麵上,和普通的抻面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龍鬚麵對於麵糰的延展性要求更高,因為龍鬚麵的要求是14扣。”

這個時候,顧同舟已經和好麵糰,放在一旁發酵。

隨即他開始準備湯料。

像龍鬚麵,一般都是湯麵,幹拌幾乎不見。

因為龍鬚麵太細,不適合幹拌來吃。太細的麵條,在拌的時候容易斷,並且味道也很難拌得均勻。

而湯麵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龍鬚麵的湯和麵不同,沒有什麼特定的做法,不過大多是以鮮香湯底為主。

顧同舟在這裡展示的,是一種秘製湯底,以火腿、母雞、羊肉和牛肉共同熬製而成。

其中牛肉選擇的是牛裡脊,剁碎之後用來清湯。

華國很多的湯,都有清湯的說法,因為食材在熬住的過程中,會產生雜質,這些雜質雖然不明顯,但是數量很多,湯看起來就有些渾濁。

清湯的方式,大同小異,都是用肉末去吸附雜質。

通常用到的,就是豬瘦肉、雞胸肉和牛裡脊。

清湯的肉,選擇什麼都可以,但是有一點,那就是不能有肥肉。如果有肥肉的話,那麼非但達不到清湯的作用,反而會汙染清湯。

顧同舟一邊做著一邊和高典講解。

關於熬湯,高典有經驗,不過他很少清湯。

清湯與否,在味道上影響其實沒有那麼大。

但是一般會清湯的菜餚,都是屬於昂貴的菜餚。

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清湯的成本高,價格不高一些,成本都收不回來,也就不會這樣去做。

當然了,龍鬚麵的湯底,並非一定要這種清湯。

你就是用清水加豬油,放一點鹽也可以。

這只是顧同舟的做法。

湯底還需要熬著,顧同舟看了看麵糰,還需要一會兒。

趁著這個時間,顧同舟又給高典講起來。

“抻面稱之為大拉麵,什麼是大拉麵呢?這裡就要說到一個標準。拉麵你知道,就是將麵糰反覆拉伸、摺疊,從而製成的麵條。而一般七折以上,就稱為大拉麵。龍鬚麵需要十二折以上,才能稱得上龍鬚麵。”

說到這裡,顧同舟頓了頓,又繼續說道:“當然,這是以前的標準。現在對龍鬚麵的標準,進行了改變,要求十四折以上,才能算得上是龍鬚麵。”

“十四折!”高典有些咋舌。

這個聽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可是高典是會做拉麵的,知道十四折意味著什麼。

簡單說個數字,十四折,就是2的14次方,也就是說最後的麵條總共有16384根麵條。

這是最低標準,也就是把一個麵糰,拉成16384根麵條。

龍鬚麵的難度,就難在這裡。

拉麵一開始很簡單,可是越到後面越難。可以說,越到後面,難度是成指數上升的。

理論上來說,龍鬚麵是沒有上限的,可以一直拉下去。實際上,現在最高的記錄,也就是二十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