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莫主編果然有發來訊息。

[高大廚,請問接下來有空嗎?]

這條訊息發出去之後,見高典一直沒有回信,心不由沉到谷底。

三番五次詢問,已經是莫主編的極限了。

他可是《風味》主編之一,什麼時候給人做個專訪還要如此殷勤?

可他也沒辦法,這次確實是他的錯,而且高典的專訪也很重要。

當初放棄高典的專訪,也是無奈之舉,若是可以,他也不想這樣做。可是他不得不站在《風味》的角度,輿論一起便是大勢,《風味》不敢違抗大勢。

至少……明面上如此。

誰知道這件事還有反轉,不僅讓高典翻了身,名氣還更甚以前。

按照上面的說法,高典的專訪是必須要做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出自於兩種考慮。

一是《風味》對之前國際青年廚師烹飪比賽紅案廚師組的前三廚師進行了專訪,那麼白案廚師也應該進行專訪才行。

畢竟《風味》號稱國內最權威的美食雜誌,若是隻專訪紅案廚師,不對白案廚師進行專訪,就顯得太過偏頗,對於公信力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白案廚師並不是只有高典一個,就算不選擇高典,也還有其他選擇。

這就是另外一個原因,《風味》想要發展!

如今的《風味》雖然號稱國內最權威的美食雜誌,但是相比於米其林的地位,還有很大的距離。

米其林可以說是最具代表的美食雜誌,其發展到如今,已經不僅僅只是一份美食雜誌那麼簡單。

當然,米其林的前身不過是一份公路美食指南,能夠發展到如今的地步,也是時代與巧合所致。

《風味》的目標是成為華國的米其林,但是如今《風味》的影響力還不夠。

這樣說吧,比米其林更加專業的美食雜誌是有的,但是論影響力,卻沒有誰能比得上。

米其林的名聲,不僅僅是業內人員知曉,很多行業外的人都知道。並且,成為了行外人的評判美食的唯一指南。

要知道,行外人永遠比行內人多,所以米其林的影響力才那麼大。

《風味》想要成為華國的米其林,需要做的就是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但是一般的廚師對於外行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知名度的。比如在路上拉個路人,問他知不知道魏連章是誰,大機率都是搖頭。

而請明星代言又是不行的,《風味》作為專業的美食雜誌兼測評機構,明星代言並不合適。

高典不一樣,由於如今的環境不同,高典成了明星廚師,擁有很高的人氣。

若是《風味》能夠對他進行專訪,那麼《風味》或許能夠提高不少的知名度。

其實《風味》之所以要對青年廚師烹飪比賽的前三廚師進行專訪,也有這方面的考慮,這是合則兩利的事。

莫主編心裡已經不抱希望,大不了自己這個主編辭職就是。

忽然,他手機響起來,他拿起來一看,居然是高典發過來的訊息。

[莫主編,關於專訪的事,我是很想快些進行的,可是最近事務纏身,前段時間的網路風波,對我典心鋪名聲影響很大,如今我正在想辦法恢復名聲,實在抽不開身。若是莫主編願意,不妨再等些時候。]

看完這個訊息,莫主編眉頭一挑。

他就是也是屬於文字工作者,這段話裡面的話,他還是能夠看懂的。

所謂的拒絕,並非真的拒絕,若是真的拒絕,也就不需要說那麼多,還特意點明。

拒絕是假,提要求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