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她一直覺得奇怪。

女皇陛下這幾年不僅不再讓他們滲透軍隊、削弱周王兵權,連薛仁貴、裴行儉等人也放任不管,似乎對他恢復信任。

從結果來看,周王也對得起這份信任,武媚這幾年在洛陽的一切行事,包括給自己加封為聖母神皇,周王都從不干預。

莫非他們姑侄暗中達成什麼協議嗎?

兩日後,武媚在內衛保護下,悄悄離開了洛陽。

她的鸞駕還未到長安,已經有人比她先一步到了長安。

張柬之牽著馬行在長安街道上,一邊走一邊點頭道:“幸虧周王殿下當初留在了長安城,不然這座西都哪能保持住這等繁華。”

旁邊的狄仁傑“嗯”了一聲,臉色凝重,似乎滿懷心事。

張柬之瞥了他一眼,道:“狄兄,你擔心殿下不肯答應嗎?”

狄仁傑嘆了口氣,道:“殿下的心思我實在猜不透,五月時……”後面的話沒有說下去了。

張柬之知道他要說什麼。

今年五月,武三思弄了一個假碑文,太后藉機加封為聖母神皇。

許多大臣忍無可忍,為了保住李唐江山,甘冒奇險,暗中立了一個盟約,共有十八名四品以上大臣聯名血書。

由劉齊賢帶著血書找武承嗣,希望他領兵勤王,這十八人做內應,共同推翻太后。

血書上的十八個名字,便有狄仁傑和張柬之二人。

這麼做十分危險,武承嗣是武媚侄子,說不定不僅拒絕,還會將這封血書交給太后。

後來武承嗣也果然拒絕了,拿到血書後立刻將其燒燬,不願答應對付太后,讓十八人大為失望。

張柬之抬頭望了一會天空,道:“周王殿下畢竟與太后是親姑侄,要他大義滅親確實不容易。”

兩人一時都沉默下來。

沒多久,他們便來到了周王府,府門與兩人最後一次見到時一模一樣,並沒有翻修過。

兩人都有些欣慰,從這一點細節就能看出,周王仍保持著初心,並未沉溺於奢侈享受中。

兩人正要上前通報,忽見一輛馬車從身後而來,停在周王府門外。

馬車上先下來兩名婢女,緊接著下來兩名幼童,其中一童五六歲左右,另一童年紀要小一些。

年紀小些的幼童好奇的看了狄仁傑二人一眼,突然跑了過來,脆聲問:“你們誰啊,我怎麼沒見過你們?”

張柬之正要說話,那名四歲的幼童也走了過來,他向兩人一拱手,仰著頭道:“兩位遠客是來找我父王的吧。”

狄仁傑心道:“這孩子應該是周王殿下的兒子。”微感好奇,問道:“你如何知道?”

那小童指了指他腰間的牌子,煞有介事道:“這小魚我認識,只有官員才能佩戴,來咱家府的官員大都是找父王的。”

那年紀小些的小童看見小魚後,立刻伸手道:“好奇怪的魚,給我瞧瞧!”年紀雖小,卻帶著幾分頤指氣使。

年長些的小童訓斥道:“宏光,這是別人的東西,不能這樣伸手就要,太無禮了!”

年幼小童扁了扁嘴,道:“知道啦。”轉身跑到馬車邊,爬上了馬車。

車中很快傳來那名小童啼哭的聲音,緊接著響起一名婦人聲音:“別哭,你宗秀哥哥說的對,以後不能對人這麼無禮……”

婦人說話時,馬車漸漸遠去,後面的話聽不到了。

二人說的小魚是魚符,確為唐朝官員佩戴。

狄仁傑默默打量著那年長小童,暗暗點頭:“好聰明的孩子。”又問:“你怎知我們是遠客?”

小童嘻嘻一笑,道:“你這小魚顏色和上回洛陽來的一名遠客顏色一樣,所以我就猜了一下,是不是被我猜對了?”

原來武媚下旨,將所有官員的官服顏色、魚符顏色盡數修改。

不過命令下達時間不久,只有洛陽官員改了,長安官員依然用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