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時搬個竹製的小交椅,手裡拿個蒲扇,在他邊上待著。

倆人中間擺了一張小板凳,上面放著一盤子花生,還有幾塊切成圓圈的“松瓜”。

花生和瓜是大伯家地裡剛收的,都沒做什麼處理,花生洗乾淨了外殼的泥,瓜也只是洗了一下,連皮都沒有去。

國家電視臺第十一頻道,今晚放的是秦腔傳統戲“鍘美案”,白江波先生唱的包拯,大前天剛放過,又重播了。

不過,良載阿公和孟時老少倆都挺愛看。

戲這個東西,特別是名角的經典戲,看進去了,翻來覆去的嚼也不膩。

電視裡陳世美一襲紅蟒袍,搖著摺扇,亮相,威風凜凜官架十足,眉眼之間志得意滿:

“適才間我在金鑾殿,萬歲駕前去問安,同公主又到後宮院,太后一見笑開顏,我是當朝駙馬爵位顯,文武百官誰敢參,行來宮門下車輦,大搖大擺轉回還。”

阿嫲剛從小姑那裡回來的那幾天,晚上還陪著看一會,後來看兩人相處的挺好,就不來了。

她耳朵不好,爺倆要和她聊幾句要用喊的,她聽著還要連蒙帶猜,怪累,索性就早早到屋裡睡了。

一開始在院裡看電視的時候,魚還搬個小板凳跑過來湊熱鬧。

但一天天的淨是看戲,魚也不來了。

不過,這真不能怪她。

不說別的,就陳世美剛剛開場那幾句唱,就足有五分鐘。

這功夫都夠刷幾個短影片了,誰家孩子頂的住啊。

於是幾天下來,晚上這院裡就剩孟時和良載公倆人了。

這爺倆,一個九十多,一個二十出頭。

年紀差比一個新眾國還長,但相處的很和諧。

良載阿公躺在搖椅上,頭微微的搖,手指跟著鼓點輕輕的敲著躺椅的扶手,說道:“明天是七夕,初八就是立秋了,知道暑氣什麼時候散嗎?”

孟時在阿公的“逼迫”下,硬是放棄了手機萬年曆,跟著學了一手用手指關節推算“天干地支”,也就是俗稱的“點算”。

暑氣什麼時候散?這是一個很淺顯的問題,答一個“處暑”就行。

不過孟時這麼回答一定不過關,於是只能很神棍的伸出大拇指,開始算今年的“三伏天”。

三伏天是一年裡最熱的時候,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十天。

而根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同,“中伏”的長短分為十天和二十天。

孟時用“干支紀日法”算了算,夏至到立秋有五個“庚日”。

所以今年中伏是二十天,三伏天一共有四十天。

“初伏在六月初十,末伏在七月十一,今年暑氣散在七月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