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時在鏡頭外說,女孩問他,自己有什麼好活的。

孟時說,面對女孩的問題,他猶豫了,因為他也想不出來,活著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好活,於是在他的猶豫中,女孩跳下了蘇州河。

在這個長鏡頭對話裡,對話的發生過程是突兀的。

因為劇本里交代過,吳青除了從戒毒所出來時,來接他的嚴峻,再沒有朋友。

對話的物件也不明確。

孟時始終在鏡頭外,沒有名字。

吳青從始至終,也只說了一句,她是護士。

而且這句話的語氣,與其說是對孟時的回應,更像是自語。

她是護士。

嗯,她是護士。

而跟這句話對應的是,接下來孟時的話。

“你愛這座城市嗎,吳青。”

這句話也像是自語。

吳青從戒毒所出來後,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很興奮,他想,我有正經工作了,我可以和前女友複合,我要送一朵花給母親,她們應該都會高興。

這一段陸成康做了仰拍處理,凸顯吳青的“高大”。

而孟時出現的瞬間,陸成康除了刻意的越軸,還將拍攝角度拉搞,變成了小俯拍,讓吳青顯得“低微”。

因為經過初始的興奮過後,吳青面臨的是更深的迷茫。

孟時在畫面之外說,“你愛這座城市嗎,吳青,愛上這座城市就像慢慢的溺亡,有人拉著你嗎?”

這句話過後,吳青才又抬頭。

他望向九月的薔薇,露出了孩童般的笑意。

在這一刻,他心裡認為,當護士的女友,深愛著他的母親,會拉著他,讓他不會溺亡在這座城市裡。

季紅婷感覺孟時這一段加的很好。

這裡原本的劇情是,吳青看著薔薇笑,翻牆進去採花。

陸成康認為這個笑是整個片子的轉折點。

但季紅婷覺得除了資深的影評家,電影節的組委會評審,可以理解這個鏡頭設計,普通觀眾真的很難把握到他的點。

孟時加的這段,雖然也是意識流,也不好懂。

但在越軸的提示下,已經給夠了普通觀眾自己解讀的空間。

在這組鏡頭裡,季紅婷感受到了孟時對劇本的把控力和理解,以及表現力跟想象力。

所以,孟時跟陸成康開口“借”攝影組,她便親自來了。

。手機版網址: